康复一个孩子 幸福一个家庭——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坚持“四进”扎实推进儿童康复工作纪实

2025-02-25 11:1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欧阳剑锋 彭欢 黄思璇] [责编:刘畅畅]
字体:【

华声在线2月25日讯(通讯员 欧阳剑锋 彭欢 黄思璇)踏入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仿若踏入梦幻的童话城堡。缤纷多彩的气球摇曳生姿,俏皮的卡通贴画随处可见,各类精巧玩具错落摆放,温馨欢快之感扑面而来,将所有的不安一扫而空。

“崽崽,来,放松,屈膝,伸、屈……”“用力,自己来,加油,不哭,加油……”康复老师们温柔且有力的指令,宛如春日里的煦煦微风,驱散了清晨残留的慵懒,科室里忙碌而充实的一天,就此正式奏响了激昂的序章。

近年来,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秉承“康复一个孩子 幸福一个家庭”的美好愿景,坚持“四进”扎实推进儿童康复工作,撑起了儿童康复的一片广阔蓝天。2024年,科室共救治114名残疾康复儿童,康复率达95%,家长满意度达到97.2%。

训练进生活,筑牢日常康复根基

“与其让孩子囿于课本知识,不如引领他们投身生活,以亲身感知拓展认知的边界。”儿童康复科主任罗展华表示。就像感受水流,传统教学不过是老师在黑板上寥寥几笔勾勒水龙头与水滴,现在我们是带着孩子站到水龙头旁,任水流过掌心,那种直观体验所带来的震撼,远非前者可比,教学效果自然也显著提升。

在儿童康复科,训练走进生活的康复理念落地生根。集中训练室则满是欢快节奏,色彩斑斓的非洲鼓和腰鼓错落摆放,孩子们小手轻拍,笑声随着鼓点飞扬。

为给孩子们打造更优质的康复场景,邵阳市妇幼保健院在新门诊大楼精心开辟一整层,运动疗法、作业治疗等多个专业康复功能室一应俱全。同时,科室积极创设生活情景,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康复训练。2024年,共开展社会融合活动11次。

“我想买一个辣椒,我奶奶煮菜要用”“我给自己买一个新牙刷”……2024年11月15日,在步前强超市,患儿正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要购买的物品,场面十分热闹。

当天,科室组织在训的残疾儿童开展社会融合活动,将患儿从“课堂”带到“社会情景”中,沉浸式体验在超市购物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小朋友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档案进脑海,擘画患儿康复蓝图

“杨奶奶,经过前3个月的康复运动,小朋友的感统能力恢复到同龄人正常水平了,接下来,咱们的训练会针对精细运动、生活自理这几块来进行加强……”2024年12月,儿康科20余名医护人员与患儿家长一起开展第2次个案研讨会,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对下一步的康复运动进行安排部署。

2024年初,6岁的王子(化名)因为对颜色完全不敏感、言语表达不准确等症状,前来儿童康复科就医。通过体检审核、评估建档、个案研讨、制定计划等前期工作,王子感统、言语、精细运动等5大领域未达到正常儿童水平。杨奶奶急得不行,强烈要求康复老师赶紧教孩子认拼音、做算术,想着能快点跟上学习进度。康复老师们却没急着应下,她们仔细研究孩子的评估报告,又观察了王子日常的行为表现,心里有了主意。

“杨奶奶,孩子现在的情况,得先把感统协调训练跟上,基础打好了,后面学知识才能事半功倍。”康复老师拉着老人坐下,耐心解释。杨奶奶虽半信半疑,还是决定听老师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王子对颜色的敏感度逐渐提高,语言能力也随之进步。

近年来,科室通过《0-6岁智障儿童康复教育发展性课程评估量表》对患儿的7大领域进行初期、中期、末期评估,建立儿童发展档案,康复管理人员和康复老师不仅把档案写在纸面上,而且把它印在脑海里,对来院做康复的儿童情况熟稔于心、如数家珍,真正做到为康复儿童量身定制方案,用心用情为患儿擘画康复蓝图,助力他们重启多彩人生。

医生进学校,铺就融合教育道路

“子成(化名)最近怎么样啊?”“他最近好多了,上课现在能坐得住了,还是您的方法有用……”近日,康复老师前往宝东幼儿园,对随班就读的康复儿童教育问题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指导。

今年6岁的子成,因智力发育迟缓且患有多动症,在课堂学习上困难重重。之前在学校时,他就像个坐不住的小陀螺,经常离开座位四处游走,不仅自己学不到知识,还扰乱了课堂秩序,让老师十分头疼。

了解情况后,科室强化了一对一康复课程的指导,康复老师也专程来到幼儿园为老师“支招”,通过院校联动、同步推进,全方位为子成的成长保驾护航。

近年来,科室在康复过程中实行“医疗+教育+康复融合”模式,让适龄入园儿童、入学儿童在保证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接受康复机构训练,打通学校与康复机构的界限。康复机构医生进入幼儿园、小学跟班指导,对随班就读的康复儿童教育问题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指导。同时,科室还多次进学校、进社区筛查问题儿童,并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方法进家庭,凝聚家校康复合力

“一开始,先用软毛刷帮孩子刷全身,等他适应了,再过渡到硬毛刷、感触球。要是孩子反应比较大,就用他喜欢的零食和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力。”近日,康复老师来到触觉极度敏感的患儿李红(化名)家中,仔细查看了康复用品后,对家长进行现场指导。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李红由原来只能被奶奶触碰、其他人一碰就哭的情况慢慢转好。

为解决部分年轻家长带孩子康复时缺乏恒心、不够重视的问题,医院主动作为。通过家长学校和定期培训,专业医生向家长们强调康复的重要性,给予专业且实用的康复建议,将家庭康复技巧倾囊相授,让家长成为孩子康复路上的得力助手。

2024年以来,儿童康复科累计开展22次培训活动。如此,医院康复与家庭康复紧密结合,形成1+1>2的强大合力,为孩子们共同营造出最佳的康复环境,携手助力孩子走向康复、拥抱健康。

责编:刘畅畅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