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张军 晓风 视频 刘文
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跨闸机栏杆出入校门一事,再次引发了一场关于“大学开放”的讨论。有人认为大学是属于社会的,历来就是开放的;也有人以安全、管理为由,认为校园应该进行封闭管理,各执一词。
据称,北京大学进出校门要刷脸,但李植没有授权学校使用他的人脸识别信息,刷不了脸。他又嫌门卫查验工作证麻烦,便直接跨过闸机栏杆进去,门卫大都认识他,一般不会拦截。网友调侃道:“植也入燕园,何须脸授权?飘飘身影动,不敢忘先贤。”由此,李植被网友笑称为“跨栏教授”。
坦率地说,大学校园的开放与封闭,从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多年前,中国高校出入自由,且大多没有围墙,不知“闸机刷脸”“预约制”为何物。近几年来,随着一些名校被学生与家长热情“膜拜”,游客也经常来打卡,加之新冠疫情防控的需要,各地高校“预约制”开始实施。北京大学等名校更是需要提前数天预约,否则,便只能望“校”兴叹。疫情结束一年多了,名校的“膜拜”效应也逐渐淡化,可高校门卫管理“预约制”,俨然已经格式化了。由于先进电子技术的加持,高校已成为了一个门禁森严、外人难入的禁地,搞得越来越像旧社会的衙门。
高校本应是人文荟萃之地,崇尚自由包容开放,也讲究文明和谐秩序,这是一个充满生力与活力的世界,不能被禁锢、被压抑、被限制,就像个性鲜明的李植老师一样,他说,“大学自由出入是天经地义的事”。
“预约制”在高校盛行,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表现。“预约制”实际上就是“一刀切”,简单、粗暴、有效,确实可以带来后勤管理成本的最低化、行政指令实施的最优化,但与高校自由开放的文化内涵背道而驰,让人感受不到人文关怀,感受不到博大兼容的大学精神。
也许有人说,对于一些名校来说,参观需求较大且游客来源复杂,不做人数调控,没有身份信息的留存,将给在校师生的安全和教学秩序带来隐患。实际上,这是“懒政”“庸政”的体现。且不说,“预约制”只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而现代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恰恰给身份信息的留存提供了庞大的加持空间,比如刷卡(包括师生卡、身份证)、手机扫码等。面对极个别的不安全事件,不能因噎废食。“应该以人与人之间充分信任的心态来开放学校。”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大学的安宁环境,校园里的书香气,应该让全民都能分享一二。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大学校园重启开放能够成为一种常态。
责编:潘华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