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0月21日讯(通讯员 许瑞敏 朱文青 全媒体记者 谭雨欣)近日,32岁的易女士因耳洞处长了一个蚕豆大小的疙瘩到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肿瘤科就诊。医生告知易女士,这是她打耳洞的部位反复感染引发的瘢痕疙瘩,由于长得像螃蟹的蟹爪,又被称为“蟹足肿”。
“别人打耳洞一个月就长好了,戴耳环不受任何影响,我的耳洞打了三年了,反复发炎、红肿,最近还长出了一个蚕豆大的疙瘩。”易女士介绍,3年前她在一个美甲店打了耳洞,一个月后就开始佩戴各种材质的耳环。可是没过多久,耳洞周围红肿、流脓,甚至开始出现一些米粒大小的疙瘩,吓得她不敢再佩戴耳环了,每天用医用酒精消毒局部。两周后这些疙瘩逐渐自行消退,但耳洞周围的红肿、流脓症状时有出现。3个月前,易女士看到耳洞周围没有感染的迹象,又开始佩戴耳饰,一周后再次出现米粒大小的疙瘩,并且逐渐长大到了蚕豆大小,擦药、消毒都不管用,这才引起易女士的重视。
肿瘤科副主任医师谭小浪接诊后,初步检查判断,易女士打耳洞的部位反复感染引发了胶原异常积累,导致了耳洞伤口处的过度瘢痕化。这种疤痕称为瘢痕疙瘩,由于长得像螃蟹的蟹爪,因而又被形象地称为“蟹足肿”,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病理愈合现象。它好发于人体的前胸、后背、下颌、肩部及耳部,偶尔也可见于臀部,严重者可导致毁容和功能障碍,从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这种瘢痕疙瘩并不是切了就没事了,手术后极易复发,需要在24小时之内进行放射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明确诊断后,易女士听从医生的建议,接受住院治疗,行手术切除双耳垂的瘢痕疙瘩,术后辅助放射治疗,后期继续采用夹耳夹等压迫治疗预防复发。
大部分人打耳洞都没有出现瘢痕疙瘩,为什么有些人会出现呢?谭小浪医生介绍,瘢痕疙瘩的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瘢痕疙瘩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瘢痕体质人群。
2.瘢痕疙瘩多发生于青少年和孕期妇女,可能与机体代谢旺盛、利于瘢痕的生长有关。
3.瘢痕疙瘩常常发生在创伤、手术、烧伤、穿耳洞、接种疫苗、蚊虫叮咬后或者继发于痤疮、毛囊炎、水痘等之后。
怎样才能减少瘢痕疙瘩的形成?谭小浪表示,首先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果长了痤疮或者毛囊炎,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就诊,避免抠抓、挤压等不良刺激。对于瘢痕体质的人来说,日常要避免穿耳洞、文身等人为制造创伤的行为,避免外伤或一些非必要的手术,同时还应尽可能避免昆虫叮咬的发生。
得了瘢痕疙瘩怎么办?首先,需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诱发或加剧瘢痕的瘙痒;其次,当瘢痕部位出现瘙痒时,避免搔抓、烫洗、摩擦等不良刺激;第三,及时就诊,早期干预。医生会根据瘢痕形成的时间、大小、软硬度、部位等因素综合评判,从而制定治疗方案。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有局部封闭、手术切除、放射疗法、激光治疗等。治疗后仍存在复发的概率,故需定期复诊、积极治疗以避免复发。
(一审:谭雨欣;二审:胡宇芬;三审:杨又华)
责编:夏博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