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误区知多少?

[来源: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1月3日讯(通讯员 唐辉)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我接触了很多抑郁症的青少年和他们的家长,在工作中发现有时大家因为对青少年抑郁症的症状、诊断和治疗认知不足,普遍会产生一些误解:

误区一:必须经历重大创伤才会抑郁?

虽然重大创伤如亲人离世、父母离异、严重的校园霸凌等可能引发抑郁,但更多时候,青少年抑郁是由长期的压力积累导致。学业压力、频繁的考试排名、家长过高的期望、人际关系困扰、家庭氛围紧张等看似平常的因素,在日积月累下,都可能成为抑郁的导火索。

误区二:抑郁就是性格软弱、想太多?

这种观念是对抑郁症患者的不公平指责。抑郁不是孩子的主观选择,也与性格是否坚强无关。抑郁症有着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涉及大脑神经递质的失衡、遗传因素、心理调适能力等多方面原因。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大脑发育尚未成熟,面对各种压力时,心理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抑郁情绪的侵扰。

误区三:抑郁症患者每天都处于情绪低落状态?

与成年人抑郁持续性的情绪低落、意志活动减退、快感缺乏等表现不同,青少年抑郁常见的表现是烦躁不安和脾气大,但有时遇到令人开心的人或者事情也能高兴起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表现出的作息不规律、手机沉迷、厌学等,常常让家长感到困惑,这么“贪玩”“会玩”,怎么会是抑郁症呢?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矫情、脆弱。亲子关系紧张,导致孩子的情绪状态更差。

误区四:抑郁症的孩子很懒惰?

在家庭环境中,有些家长在孩子出现抑郁症状后,不但没有给予理解和支持,反而指责孩子不够坚强或者给孩子施加更多的压力。例如,家长可能会说 “你就是太懒了,振作起来就好了” 或者 “你看别人都能好好学习,你为什么不行”。其实,大部分抑郁症的孩子都非常渴望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但受到伴随抑郁症出现的乏力、动力不足或者各种头晕头痛、心慌胸闷等症状的折磨而无法实现。有些孩子对此很形象的描述“其实我想做好多事情,但我就像耗尽了电量的电池,提不起一点精神和力气……”

误区五:医生是不是通过量表结果来判断孩子有没有抑郁症?

在门诊经常会碰到一些家长发出疑问“孩子心情不好,做这些量表时肯定会有影响,根据这个结果就诊断抑郁症,是不是太草率了?”其实抑郁症的量表评估并不是确诊的核心依据,医生会基于病史资料,与患者本人进行深入交流沟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状况检查,还有一些必要的辅助身体检查,最终确诊抑郁症。

误区六:药物这么多副作用,孩子好一些了可以少吃或者不吃了吗?

其实无需过分担心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对于长期服药的孩子,医生会嘱咐定期做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监测身体变化,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减药或者停药需在医生评估指导之下进行,切勿擅自减药或停药。

目前,青少年抑郁的病因尚不明确,受遗传和家庭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如果被诊断抑郁症,请不要惊慌,不要轻信网络上真假难辨的消息,要相信专业医生的诊疗,我们会帮助孩子们走出阴霾。

(一审:罗江龙 二审:蒋俊 三审:石伟)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