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穿支皮瓣特色技术,以湘雅医院教授姓氏命名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周阳乐]

华声在线6月8日讯(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于花 严晓博)记者今天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悉,《中华显微外科杂志》近日刊发的《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及其衍生术式命名专家共识》一文,确定“特殊形式穿支皮瓣衍生术式唐氏分类”正式以湘雅医院唐举玉教授的姓氏命名。这也是国际显微外科领域首次用中国人姓氏命名的手术方式。据悉,唐举玉教授经过10多年突破创新,在国际上首创属于中国自己的穿支皮瓣特色技术,实现了以最小的皮瓣供区损伤获得最佳的皮瓣受区外形与功能。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及其衍生术式命名专家共识)

皮瓣即具有血液供应的皮肤及其附着的皮下脂肪与深筋膜组织块。穿支皮瓣是指将根据受区需要切取的仅以细小穿支血管供养的皮瓣(不携带肌肉与深筋膜),移植到组织缺损部位,通过吻合穿支血管使其在异位存活下来,从而达到修复创面、重建组织与器官缺损的目的。自1989年以来,穿支皮瓣已经成为缺损修复和器官再造的常用方法。但传统穿支皮瓣有其较大的局限性,许多特殊、复杂创面无法应用传统穿支皮瓣来修复。

2012年,唐举玉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的特殊形式穿支皮瓣是应用传统穿支皮瓣的“微创与美学”理念,根据受区修复要求,对皮瓣供区的一级源血管及其分支和相应供养的组织(皮肤、筋膜、肌肉、骨组织)进行优化设计,无创解剖、分割和重组,根据受区创面重建需要切取不同组织块(嵌合)或相同组织块(分叶),然后再削薄、组装、拼接成与受区创面内容、形状及血液循环重建要求相匹配的新型皮瓣。特殊形式穿支皮瓣是传统穿支皮瓣的衍生和发展、穿支皮瓣的更高形式,极大丰富了穿支皮瓣的内涵、扩大了穿支皮瓣的适应征。

为便于学术交流与推广,经中国显微外科传承与创新论坛2020年湘雅站、2021年张家界站公开研讨与多次小范围专家座谈后,形成了“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及其衍生术式命名专家共识”,重点讨论了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及其18种衍生术式的命名问题,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通过使用“特殊形式穿支皮瓣衍生术式唐氏分类”命名。

据了解,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分为基本术式与衍生术式,前者包括血流桥接穿支皮瓣、显微削薄穿支皮瓣、分叶穿支皮瓣、嵌合穿支皮瓣和联体穿支皮瓣5种术式;后者指由特殊形式穿支皮瓣5种术式中2种或2种以上技术的组合而产生,包括血流桥接-显微削薄穿支皮瓣、血流桥接-显微削薄-分叶穿支皮瓣、血流桥接-显微削薄-分叶-嵌合穿支皮瓣等18种术式。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衍生术式树状图)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衍生术式唐氏分类,按国际惯例命名,体现中国学者原创性贡献,分4级,用罗马数字表示。名称全称为:唐氏Ⅰ型,即为特殊形式穿支皮瓣5种基本术式,用其英文首字母大写表示;唐氏Ⅱ型,特殊形式穿支皮瓣5种基本术式中2种技术的组合,暂分9种亚型,用2种基本术式英文首字母大写表示;唐氏Ⅲ型,特殊形式穿支皮瓣5种基本术式中3种技术的组合,暂分7种亚型,用3种基本术式英文首字母大写表示;唐氏IV型,特殊形式穿支皮瓣5种基本术式中4种技术的组合,暂分2种亚型,用4种基本术式英文首字母大写表示。上述衍生术式随临床应用还会增多组合形式,按上述原则命名。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