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心之地”到“人民城市”——建党百年之际回看上海解放

[来源:新华社] [作者:姜微 肖春飞 袁全]

1949年5月25日凌晨,南京路永安公司顶楼绮云阁上,刚刚升挂红旗的旗杆,被国民党残兵乱枪射断。地下党员乐俊炎当即攀上楼阁,用皮带将自己和旗杆绑在一起,腾出两手,再度挂上红旗。

这是在上海升起的第一面红旗。

2天后,上海解放。此时距中国共产党在此秘密创建,已有28年。

“百年历史看上海”,在建党百年之际,回看上海解放,恰似换了人间:

中国共产党用28年时间,让上海回到人民怀抱;72年间,又把一个满目疮痍的上海,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上海,是观察百年党史的重要坐标。读懂了上海,人们会更加理解: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上海今天已成为人民的城市,屹立于世界上!”

上海大厦矗立于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登上18层观景露台,浦江风情尽收眼底。

72年前,这里叫“百老汇大厦”。解放上海战役中,国民党守军据此负隅顽抗,解放军宁肯牺牲生命,也放弃重炮轰击,因为“这些高楼大厦,马上就要回到人民手中,一定要保全它!”

解放上海的战役被称为“瓷器店里打老鼠”,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军史专家刘统说:“旧中国棉纺生产、粮食加工、机械生产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上海。上海能够完好无损接管,对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建设还有民生至关重要。”

解放上海一役,我军坚持“消灭敌人,保全城市”,以伤亡3万余人代价,歼敌15万人,打了一个军政全胜的漂亮仗。亲历者陈一心说:“上海解放时,连自来水和交通都没受影响,城市完整留给了人民。”

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大会上,陈毅市长讲话,意气风发:“上海今天已成为人民的城市,屹立于世界上!”

5月15日,市民在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休闲漫步。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今年90岁的黄宝妹,13岁进入日资裕丰纱厂,拿摩温(工头)手持铜管来回巡视,动辄就打。黄宝妹有一次被打得双脚直跳,却一声也不敢出……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纺织童工,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劳模!1958年,谢晋导演拍摄了一部电影《黄宝妹》,由黄宝妹演自己。如今,安享晚年的黄宝妹,在哔哩哔哩网站当起了主播,给年轻人讲历史。她说,上海解放后,大家自己选班长,第一次当了主人翁。

在2017年举办的纪念五四运动98周年主题团日活动中,上世纪50年代闻名全国的“青年突击手”、老一辈纺织工人黄宝妹(左二)带领新老青年突击队队员同台亮相(2017年5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上海是党的初心之地,始终恪守“人民至上”的宗旨。黄宝妹出身贫寒,“宝妹”这个名字,蕴含着父母无尽的爱,但只有在人民城市,她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宝贝”。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近年来,从旧区改造到绿地建设,从就业保障到教育均等……上海一直倾力打造这样一个人民城市: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

这是由百年工业遗址改造成的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5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黄宝妹工作了一辈子的杨树浦国棉十七厂,如今已蝶变成国际时尚中心,入选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黄浦江沿江工业“锈带”,正在变成生活“秀带”。她感慨说,旧社会上海的色调是灰暗颓败的,现在变得五彩斑斓!

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共产党人!

72年前,只能用轻武器进攻的解放军被“拦”在河岸,20岁的连指导员和两名战友沿下水道潜入苏州河,悄然泅渡,奇兵突袭,抓获国民党上校副师长,迫其师部及三个营放下武器,创造了三个人不放一枪、制伏千余敌人的传奇。

这位年轻的连指导员名叫迟浩田,后来成长为共和国上将,在2019年出版的《日月新天——上海战役亲历者说》一书中,他回忆,当时苏州河水齐脖深,又臭又黑,三人上岸后,除了牙齿是白的,全身都是黑的。

这是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上海市解放后,不惊扰上海市民,不住民房,露宿街头(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当年残酷战场,今天宜居家园。苏州河已告别黑臭,鱼翔浅底,河岸绿廊步道,市民健身休憩。端午将至,苏州河龙舟赛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普陀区机关工委书记吴凌昱自豪地说:“今年,苏州河龙舟赛18岁了!”苏州河及两岸变迁,是上海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一个缩影。

上海解放之初,中国共产党面临一个巨大的烂摊子:天上国民党飞机狂轰滥炸,城里匪特猖獗,流民遍地,盗抢高发,物价飞涨,加上国民党败逃前大规模掠夺和劫运,当时上海煤存量只够用一个星期,棉花和粮食连一个月都支撑不了,全市私营工厂,开工户数只占1/4……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把接收变成“劫收”,民怨沸腾。中国共产党怎么接收上海?又如何管好这样一个环境复杂,政治、经济、社会各种风险和危险交织的大城市?胜利之师露宿街头,已成为经典的历史画面。记者看到当年入城部队随身携带的小册子《城市常识》,处处强调纪律,细致到进民居时要敲门或按电铃,下雨天先在门外擦掉鞋底上的泥水……

进入上海前,解放军将《入城守则和纪律》的内容绘成图片,挂在战士们的背包上,一边行军一边学习(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上海市档案馆提供)

众所周知,上海解放后中国共产党打了一场“经济战线的淮海战役”,但艰巨斗争,远远不止经济战线。刘统说,上海解放后,遇到很多新问题,“党的干部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比如,鉴于当时上海治安恶劣,搜捕盗匪的同时,人民政府开展户口清查,通过校正、增补、实时记录,上海逐步建立起全新的而且严密、完整的户口管理体制,为新中国的社会治理起了示范带头作用。

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共产党人!

回望百年,上海有两次历史性的转型:第一次是1949年共产党解放上海,从不会到会,从接管到创新,在上海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管理制度和城市的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到新中国的建设管理。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改革开放的全面起飞,上海承担使命,先行先试,从土地批租到引进外资再到全面开放,向全世界展开胸怀,人才汇聚,万商云集,迎来了又一次腾飞。

从空中俯瞰苏州河(下)与黄浦江的交汇处(无人机照片,2020年12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上海正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更好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特别是历经疫情考验,今年1至4月,上海新设外资企业数、合同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实现“三增长”,这里仍是国际资本纷至沓来的“定锚地”。

这是国家会展中心(上海)(2020年11月3日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同比增长2.1%,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新华社发(吴恺 摄)

红色,始终是上海的底色

“竞武死了,倘然他预知死后八天,上海六百万市民便得解放,全中国四万万七千万人民将先后都得解放,竞武!你虽死得惨也可以安心的了……”

这是2013年4月16日拍摄的位于上海的黄炎培故居。 新华社发(朱岚 摄)

上海浦东川沙黄炎培故居,一张泛黄的报纸上,刊载1949年8月5日黄炎培撰写的《我儿竞武的一生》,字字血泪,痛惜,却又自豪。黄竞武是黄炎培次子,清华毕业、曾留学哈佛。上海解放前夕,他阻止了超过48万两黄金偷运到台湾,国民党恨之入骨。当年5月12日,黄竞武被捕,狱中被特务挖去了一只眼睛,指甲全被拔光,但他忠贞不屈,5月18日凌晨,黄竞武被打断双腿活埋……

黄竞武被称为“与新中国擦肩而过的人”,像他这样倒在黎明之前的悲壮英雄,还有很多。

这是黄竞武像(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解放上海的战役,是一次“里应外合”之战。城外,解放军浴血苦战;城内,工人护厂,学生护校,无畏生死。

张洪森72年前参加过交通大学护校。他回忆说,敌人败退前异常疯狂,但“学生们都要护校,都要跟着共产党,都要迎接解放军,没人愿意随着国民党把学校迁走”。

这是原创红色戏剧《辅德里》剧照(4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不久前,原创红色戏剧《辅德里》感动无数年轻观众,编剧吴冰曾想构建惊险剧情,用紧张感把年轻人“拴住”,但她深入了解当年蔡和森、向警予、张人亚等一群与她同龄的年轻共产党员的故事后,《辅德里》定位为非虚构戏剧,“真实的故事,比虚构的更传奇和动人。”

1月15日拍摄的中共二大会址。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辅德里是中共二大会址,2公里外,是中共一大会址;再向西约800米,是老渔阳里,《新青年》编辑部;近在咫尺,是新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近年来,上海经过多轮考证普查,已确认红色遗迹遗址和纪念设施612处。“七一”来临之前,红色景点成为上海的“网红打卡地”,参观者以年轻人居多,静心感悟先烈的奋斗历程和精神财富。

5月21日拍摄的中共一大会址。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红色基因,深沉镌刻进这座城市的血脉。上海把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扬好红色传统,作为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和责任。今年5月21日,《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由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一部系统、全面的地方立法为这些红色印记“保驾护航”。

文字记者:姜微 肖春飞 袁全

参与采写:潘旭 郭敬丹

视频记者:孙青 潘旭 贾远琨 李海伟 吴霞 岑志连 丁汀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