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人物故事(1)刘吉延:农家娃圆了军人梦 转业教育规划起草者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邓桂明]


刘吉延近照

个人简介

男,生于1978年12月,山东济宁人,中共党员,先后在总装备部所属军校、湖南省教育厅工作。

华声在线记者 邓桂明 长沙报道

一个普通农家子弟,考入著名军校,研究生毕业后到首都从事军队科研工作,后来又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宏观政策研究和规划起草等,刘吉延这一路走来可谓顺风顺水,有声有色。

“改革开放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机会,只要你努力、踏实、勤奋,实现梦想是迟早的事。”刘吉延就是这样做的,他的梦想一步步实现,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价值。

考上军校,圆了大学梦也圆了军人梦

刘吉延出生于山东省济宁市一个普通的农家,家庭经济困难,除种地外,父亲在外做点小工,供兄妹俩上学。

虽然父母亲没什么文化,但刘吉延从小就喜欢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好奇心重,对新鲜事物总喜欢弄明白,内心里也很向往外面的世界,想出去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年纪大点,村里有一些哥哥参军入伍,那种戴着红花、大家欢送的场景,他很是羡慕,军人的梦想油然而生。

读高一时,他还在想着考北京、上海的名校;读高二时,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国防科技大学的介绍,顿时眼前一亮:这个学校好啊,既可读大学又可成为一名军人。

1997年,他以优异成绩顺利考上国防科大,来到了湖南长沙。尽管气候、饮食不适应,军训非常艰苦,他咬牙坚持,半年后,基本习惯了军校生活。4年下来,他的身体素质、意志力都得到了很好的磨炼和提升,学习成绩仍然出色,毕业后直接在母校读研。2003年10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又红又专的高学历军校生。

两地工作,把优秀当成习惯

2003年底,刘吉延研究生毕业,获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他去了北京,联系了总装备部所属的一所军校,双方一拍即合。2004年3月,他开始了军队科研工作。

他主要从事装备科研工作,也承担一些教学任务,给一些外国留学生上实验课。

“那时,工作比较单调,经常跟装备打交道,不过内心很充实,因为明白承担的任务的重要性。”刘吉延说。期间,他承担重点科研项目3项,参与科研项目8项,获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申请国防发明专利4项,参编著作1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SCI、EI收录5篇。先后获得“优秀教员”“教育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嘉奖等奖励。

因爱人在长沙工作,2011年,他决定转业,与妻儿团聚。同年10月,他来到湖南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工作。

“主要参与了宏观发展规划、教育综合改革、高校设置、省校合作交流等工作,负责起草了多项政策性文件、规划和方案。”刘吉延表示,跟搞科研工作不同,在教育厅的工作是一种顶层设计,要站得高、看得远,要更加注重统筹,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压力大,也锻炼人。”

在这里,他还是表现突出,公务员年度考核两次被评为优秀,两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梦想,跟社会需求结合就会实现

工作,稳定有价值;生活,幸福安康。他对现状比较满意:“早就过上了小康生活,再也不用为吃穿住行发愁了;工作忙,但内心充实。”

回首往昔,他说,自己很幸运,伴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出生,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从小学、中学、大学,按自己的愿望一步步实现目标,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自己也努力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时代提供给我们的机会越来越多,你只要肯付出,把梦想和社会的需求、国家的政策结合在一起,就会梦想成真。”国家对军队建设和教育的重视,让他成才并有了用武之地。

从农村出来的人都知道,刘吉延走到今日不容易,也正因此,他成了老家村里的正面典型,激励着后辈、晚辈们发奋读书,考上大学,做一个有出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一审:田镇圆 二审:刘乐 三审:蒋玉青)

相关专题:改革开放40年人物故事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