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也“治心”,这个病房好有“爱”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记者 段涵敏 通讯员 沙丽娜]

为了鼓励李文豪战胜病魔,医院安排了“老病友”胡锦和他分享自己的就医心路历程。

住院患者在心愿卡上写下自己的新年愿望。

华声在线1月10日讯(记者 段涵敏 通讯员 沙丽娜)“邓明扬和他的团队不仅治愈了我的病,还治愈了我的心,让我重见阳光。我无以报答,决心当一名志愿者,加入到拯救生命的队伍中,与他们一起向死神宣战。”2018年新年伊始,记者收到来自怀化的李文豪写来的一封感谢信,字里行间洋溢着这位60岁患者重获新生后的激动和感谢。

身患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他从绝望求死到乐观重生,医护人员到底在他身上施了什么魔法?1月10日,一个冬日里的暖阳天,记者走进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液内科层流病房,听听他们的故事。

和普通病房不一样,这里的层流病房通过空气净化设备保持室内无菌,隔着一层玻璃探视窗,患者和外界靠电话、监护屏幕交流。放眼望去,病房充满了人文气息,一角设有图书角,墙上装裱着病患家属为感谢医护人员而题写的书法作品,玻璃窗户上贴着雪花、患者新年愿望的贴纸,洋溢着新年节日的氛围。

“因曾在急诊病房目睹了邻床病友医治无效,离开人世。刚来层流病房时,我觉得自己没救了,十分悲观。”李文豪告诉记者,2017年11月16日,他因急重症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被送到湘雅二医院急诊科,当时血小板低到几乎测不到,不到正常人的1/50,生命垂危。在急诊科抢救6天后,他转入了血液内科层流病房。

首诊男护士吴泽芳注意到了李文豪的情绪,专门给他介绍了一个“老病友”—年仅20岁的大一学生胡锦。

胡锦2016年被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经过一系列治疗,病情基本稳定已经出院,只需定期来医院复查。她来复查那天,吴泽芳让她和李文豪当面交流,分享自己就医的心路历程。

“现在我的生活可以自理,只需要药物维持就可以了。”胡锦给李文豪打气。

“这个小姑娘的身体恢复得还挺好。”曾以为自己是不治之症的李文豪被胡锦的积极乐观打动,看到了自己治愈的希望,心结慢慢被解开。

“有的时候,病友更懂病友,因为他们更能感同身受。”病房护士长袁睆告诉记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住院周期长,特别考验患者的耐心和信心。

李文豪的主治医生邓明扬为他制定了强化免疫抑制治疗的方案,并解释病情,增强他的信心。“治疗的关键就是抑制异常的免疫对造血系统的侵蚀,重新恢复骨髓正常造血细胞。”邓明扬解释道,如果把人体的造血系统-骨髓比作是一片“稻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的骨髓“杂草”丛生,把水稻挤一边去了,医生要做的就是给予免疫抑制剂来“除草”,或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换新的“种子”。

打开了心结的李文豪开始配合治疗,病情也一天天好起来。爱好京剧的他还时不时为医护人员唱上几句,表达感谢。

“没想到在这里住院还可以学到很多知识,真是意外的收获。”李文豪的妻子告诉记者,病房里还定期组织读书会、健康课堂等,增强患者抗击病魔的信心,也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爱心”还从病房内延续到了病房外。由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周期长,当患者病情有了好转,邓明扬会为他们联系当地医院,让病人转回家乡就近治疗。同时,考虑到该病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贫血、感染和出血的风险大,邓明扬给每个患者留了他的电话,手机24小时开机,一旦患者或基层医院联系他,都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予治疗建议。

医护人员建立了“再障关爱家园”微信群,经常在群里发布一些治疗知识和注意事项,已出院病友和在治疗患者都可以在微信群里得到及时的回复和帮助。而像胡锦、李文豪等病友,已经自发成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义务宣传员,他们相互鼓励,帮助更多的病友完成“生命的接力”。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