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天下 携手世界——写在第十三届文博会闭幕之际

[来源:深圳新闻网]


鲜花盛开,客商云集,人潮涌动。这是5月深圳文博会的盛况。

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宾主皆欢。展示交流,博览交易,深圳携手世界,以创新姿态,迈向文化自信。

聚四海宾朋,集八方文化。经过十几年发展,文博会已然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这个中国规模最大、最权威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是深圳乃至中国文化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展位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主会场、2302个单位参展——本届文博会规模再创新高。全国31个省份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海外40个国家的117个展团齐齐亮相,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99个国家和地区约2万名海外客商莅深参会,超过500项的各类活动热度不断。

盛大,热闹,声名远扬。

专业,高效,国际范儿。

文博会主展区如同皎皎明月,而散布各区的分会场好似闪闪繁星,星月辉映,光彩熠熠,尤其动人。

文博会现场,无论是中国书画的笔墨芳华,还是雕漆大鼎的百年传承;无论是匈牙利桌式足球的生动有趣,还是湘西刺绣的匠心无声……每一份展品,每一场活动,每一个主题,都是无比开放的视角,细细欣赏,内里都蕴含着文化创新的深圳因子,每每回味,感受的都是现代都市的大文化情怀。

文化很大:纵贯古今,涵盖天下,直接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文化很小:一针一线,一壶一饮,存在于你我的生活日常与情感空间。

突破时空局限,让文化产业化,让产业文化化——这是首届文博会的原创之源起,也是历届文博会的使命与担当。

这个诞生于深圳、带着深刻“原创”印记的大舞台,一方面,将世界变得很“小”——小到全球的奇珍异品汇聚一堂,就连海外瑰宝、异域风物都集结于深圳,新鲜在目、触手可及;另一方面,又因其展示、交易以及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将文化变得很“大”——大到足以跨界融合各种产业,激发无穷想象,衍生亿万商机。

如果说文博会是深圳的原创,那么“文化+”就是文博会的原创。

深圳文化产业充分利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创新发展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文化+”模式,扩大文化外延,提升产业竞争力。依托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深圳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已现端倪,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的文化企业数量几何式倍增。近年来,腾讯控股、华视传媒、天威视讯、A8音乐、劲嘉彩印集团股份、中青宝网等30多家文化企业分别在境内外上市。无论在资产规模、赢利能力还是经营模式、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当仁不让地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领军者。

很难想象,30多年前,一片滩涂,点点渔火,偏居南海一隅的深圳,在地图上只是一个几乎看不见的点,文化产业根本无从谈起。

然而,成立特区改革开放以来,依靠不断创新,曾经的“文化沙漠”雨水丰沛,绿意渐浓,深圳终于以文博天下的气概站上了世界舞台,目光坚定,风姿卓然,以满腔雄心拥抱世界,广纳客商,既收获市场,又赢得喝彩。

向来重视文化发展的深圳,勇于创新,不惧失败,秣马厉兵多年,奔突前进不止,终于成就“文化+”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文博会通过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集中展示新业态,增强文化产品供给的有效性,激发文化消费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有了“文化”作内核,产品附加值自然提高,竞争力增强,市场版图无限外扩。文博会扎根深圳以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保持了平均20%的增长速度,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口岸。仅2015年,深圳核心文化产品出口182.7亿美元,超过全国的1/6,成为中国文化贸易的黄金口岸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桥头堡。

世界元素、深圳因子,在文博会上碰撞、跨界、融合、裂变,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创新发展,培育出更多新模式、新业态、新功能,一路高歌猛进奔涌向前。

遍地开花,整体繁荣的展会盛景,如“东风夜放花千树”,让文化产业的星空被点亮、被仰视、被铭记。

记得,然后传承;

参与,然后勃发。

发展,然后强大。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文化需要传承,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因为文化创新,深圳,吸引、辐射、影响着世界;

因为创新文化,世界,关注、传播、推动着深圳。

来吧,来深圳吧!

来这里,文博天下,携手世界。

(深评员 鲁军)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