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3月24日讯(通讯员 丁婷婷 记者 龙腾)日前,教育部出台《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也让“孩子放学去哪儿”成为了热议话题。《意见》明确要求,学校应承担起课后服务的“主渠道”作用,也获得家长们的点赞支持。
其实不单单是中国面临孩子下课早无人接送的“三点半难题”,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深受困扰,毕竟大多数国家都有极为大量的“双职工家庭”。那么,其他国家怎么解决这道难题的呢?记者联系托育品牌贝尔安亲创始人赵静芳,分享各国的课后服务政策。
“课后服务属于儿童福利政策”
赵静芳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内中小学生放学后去向的争议,核心是“谁来充当看护主体”的问题。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责任主体”问题上,社会各界意见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阵营。
一派意见认为,学生放学后的去向属于家庭私务,应由家庭协商解决,教育公权力不应该干涉家庭私务,家庭也不应该把家庭看护的责任推给公立学校去承担;而另一派意见认为 “放学后”问题涉及千千万万普通家庭,已经从家庭私务演变成了涉及民生的公共问题,占用公共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的学校有责任解决公共问题。
在国内来说,两派意见各有各的道理。“归学校派”指责学校下课时间不人性化,完全不顾及普通家庭的实际情况;“归社会派”吐槽学校是做教育的,又不是托儿所,老师也不是保姆。
此次《意见》提出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为愈演愈烈的争议一锤定音:学校应该主动提供课后服务,但要不要让孩子留在学校接受课后服务的选择权在家长。对此,赵静芳表示,“课后服务”本是国家儿童福利政策中的一环,课后服务政策的制定出台也是文明先进国家的象征。
美国:“21世纪小区学习中心”计划
公立学校为主,校外教育机构为辅
美国的孩子放学去哪儿?他们去小区学习中心。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贫困家庭增加,使政府从最少干预的政策理念转为扩大政府干预,倾向强调家庭的维系,因此政策的导向也从个人干预到家庭照顾,随着对儿童的价值理念的改变,使的政府开始制定儿童福利政策。
赵静芳介绍,在这项于1998年开始的“21世纪小区学习中心”计划中,联邦教育局每年拨款数亿美元在全国设立大量 “学习中心”,让学生放学后能有一个安全的学习场所。它们大部分都是设立在公立中小学校里,还有小部分设立在校外教育机构。
美国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学生在下课后和暑假时间,能在学习中心参加课后辅导,包括阅读学习、数学学习、艺术学习和体育运动。在阅读学习计划里,由大学生及研究生担任协助,帮助提升小学阶段、学前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数学学习计划里,则通过多元丰富的活动协助孩子学习有趣的数学。至于学费,根据家长的年收入情况分三个档次决定,特别贫困的免费。
“这是一种具有社区化特征的课后服务模式,有些地方跟《意见》提出的政策方向相似。”赵静芳说,“《意见》也提出了公立学校主导+政府补贴的路径,课后服务内容也是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拒绝‘补课’。在这两点上,中美的思路是相似的。”
日本:学童保育
市町村为主体,照顾人员有资格限制
日本以“学童保育”来称呼学童课后照顾的制度,学童保育对象称“课后儿童”,以“学童保育指导员”称照顾学童的指导员。
根据日本《儿童福利法》,日本保育的对象是家长白天不在家的10岁以下小学1-3年级儿童,10岁以上有特殊需求的也可以参加。这些服务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代替就业父母无法照顾的时间,不仅平常放学时间可以参加,也包含了寒暑假和各种休息日。
跟美国和中国都不同的是,日本是以市町村为执行主体,补贴也是补到市町村里。
课后照顾的地点都是现有的儿童福利设施,比如儿童中心、学校多余的教室或小区活动中心等等。参加保育家长是要缴纳部分费用的,一般国家各级政府补贴1/2,剩下的1/2由家长自行负担。
而学童保育指导员的选任有相关规定,需要是正规保育培训机构毕业,或有教师资格,或有相关学历。“一句话,这些负责照顾的人员必须是有指导孩子游戏的资格,而不是简单采取志愿者方式。”赵静芳说。
英国:儿童福利
政府现金津贴为主,私立机构繁荣
英国的课后服务就更有特色了。儿童照顾在英国是一项重要的福利,它被视为支持英国社会和经济繁荣的基本服务,因此儿童照顾是英国为求国家经济稳定所实施的一项政策。
具体的做法是直接“给钱”——政府在课后照顾上较常现金津贴方式发给家长,而不愿意担任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这使得英国的课后照顾机构必须大幅仰赖私立机构来满足需求,目前私人的儿童照顾占所有英国儿童照顾的一半以上,费用也很高。但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对于有小孩的家庭有多项补助及社会津贴,以鼓励父母出外工作,提振经济。
“虽然英国的私人课后照顾机构比公立多很多,也比较贵,但也有很多教会、慈善机构与志愿团体愿意提供低廉的服务,所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的角色,减轻家长们的负担。”赵静芳说,“这就是跟美国、日本截然不同的典型的‘补需方’路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