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游在乐安之二:文脉千年承,乡愁古村寻

[来源:华声在线]

不来,是乡愁;来过,成离愁。自江南乐安走过,用一辈子都走不出一片乡愁的荒漠。咫尺之遥,恍如穿越千年,坠入乡愁的桃花源。

独自寻觅,跫音不响,怕踩痛我的乡愁。举着油纸伞,还有相机,与小村的历史交谈,初恋般与她合影。

谯楼镇守着古村的千年根脉,古宅卫护着家族的荣耀,牌位与香火,是我乡愁的基因。


小村安静如一把古琴,流淌着悠谧的旋律,圆润而透亮,如水珠悄然滑落屋檐。鹅卵石打磨了岁月的棱角,青石板擦亮了时光的脚掌,一阵嘚嘚的马蹄声从心驿传来,一坛陈酿的沁馨从高墙内淌出,淹没了老街的呼吸,还有游子的思念 ,醉了古村千年的乡愁。 一转身,碎了一地的芬芳。


千古第一村

流坑村,位于牛田镇东南部乌江之畔,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山川形胜,钟灵毓秀。流坑为董氏单姓聚族而居血缘村落,家族尊西汉儒学家董仲舒为始祖。宋时,流坑以董氏科第而兴旺,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之地,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和“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名乡”之美称。从宋初到清末,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簿、教谕,超过百人。

村中,门楼之间以村墙连接围合,巷道内鹅卵石铺地,住宅、宗祠临巷而建。村内还有颇多的由于数代同堂或以血缘关系聚族而居形成的建筑群组,前后相连,左右相通,合纵连横,曲折多变。

流坑古村,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高峻的马头墙,半掩半露的双坡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数以百计的屋宇,堂上有匾,门旁有联,用“家家有匾,户户存联”来形容,毫不为过。这些匾、联皆有来历,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或表主人之身世,或显家族之荣耀,或体现儒家传统的道德思想,或反映“天人合一”美好情境。

流坑村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一个缩影。在一千多年岁月里,流坑董氏依靠严密的封建宗族制度来凝聚族众、维系秩序、稳定发展。村中封建宗族活动的遗存随处可见,特别是那版本众多的谱牒和遍布村巷的祠堂,更是难得的人文景观。

 乐安蛋雕

 第四代传人邹兆庆,技艺精湛,把古代琢玉的薄意技法、中国画技法及西方绘画技法融为一体,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所创作品选材讲究,构思精妙,雕法细腻,造型生动活泼。其人物肖像作品,从帝王将相到现代名人,个个形象逼真,个性鲜明;其动物花鸟作品,色调鲜照,栩栩如生,小虫鼓翅欲飞,鸟兽毛发清晰;其山水作品,布局精妙,意境深远,方寸之内,气象万千,花草迎风滴露,溪涧流水淙淙,还配有妙语诗文,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傩舞

傩舞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表演者各自头戴相应的傩面具衣着戏装。表演时充分利用动作,没有道白,没有唱词,但有音乐伴奏,风格古朴粗犷,富有意趣。分“文场”和“武场”。

乡射遗乐

乡射遗乐又称“流坑小吹会”,有其独特的演奏形式。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乐班全体人员头戴礼帽,身着长袍马褂,到村中古戏台进行隆重献演。而在平时,每当村中有大型祭祀活动或遇有喜事时,乐班人员须穿戴整齐,在两个高脚提花灯笼的引领下,一路吹打到演出场地,先由班首高声报出喜庆人家的姓名或祭祀活动的内容,而后再根据不同场合演奏不同的曲牌,气氛庄重热烈。

装故事

装故事是乐安县湖坪乡湖坪村里一种规模盛大的民俗活动。因湖坪村拥有4000余户8000多人口,全部姓王,是全县最大的村落,故称“王氏大湖坪装故事”,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装故事”的表现形式是:农历八月初九至十五,王氏族长和头人,在本姓家族有一定身份的人家挑选数十名1-3周岁儿童,穿上不同的戏服,戴上刘备、关羽、许仙等人物的脸谱,盛妆打扮成“故事戏”主角,分别扎坐在各台木制的“故事”架上。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