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温暖,点滴到心窝

[来源:湖南日报]

    

    文稿整理:湖南日报记者 杨柳青 张斌

    主持人:杨柳青

    统筹:夏似飞

     提要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近3年,湖南走出了一条体现中国特色、具有湖南特点的扶贫开发新路子,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76万。但整个“十三五”,湖南还有400多万贫困人口亟待脱贫,脱贫攻坚任务还很重。在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时候,如何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升脱贫攻坚成效?连日来,参加全国两会的湖南代表、委员们对此展开了热议。

     嘉宾

    全国人大代表、郴州市委书记  易鹏飞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 田岚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临武舜华鸭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胡建文

    观点

     1 精准识别是前提,要瞄准每个扶贫对象

    主持人:向贫困宣战必须“瞄正打准”,首先要精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如何做好精准识贫工作,避免“走马观花”?

    田岚:精准识贫改变了以前“大水漫灌”的方式,也防止有些人浑水摸鱼,“伪贫取利”的情况。知贫才能治贫,精准识贫才能对症下药。比如说有的缺少能力,这个通过教育、培训可以做到;有的缺少机会,这个通过发展产业、提供就业能做到。

    在识别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2300”和“2350”的问题。人均纯收入2300元和2350元的农民,在当地观感中确实差别不很大,从总体说都属于贫困范畴。我们不能说低于2300元的我管,达到了2350元的就不管了。所以我们在这方面也想了些办法。比如在帮扶贫困线内的农民的同时,尽量把相对贫困的这一块带起来,这样能形成聚集效应,帮助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县,一个片区整体脱贫。

    易鹏飞: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全党全国提出的新要求,不仅为我们进一步打好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措施。 郴州在推进精准识别的过程中,学习借鉴了贵州的“四看”经验。在“四看”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村组实际,也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比如汝城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评法”:一评经济收入高不高,二评家里条件好不好,三评劳动力强不强,四评教育负担重不重,五评社会保障有没有。通过“四看五评”,通过公开公示,赢得了群众的认可,避免了矛盾。

    在精准识别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一点要注意。就是既看重收入这个依据,但也不能唯收入来评判。比如他的收入标准达到了脱贫标准,但他家里有两个孩子都在读书,支出很大,那么这点收入与他的支出比远远不够,这个家庭仍在困难状态。我们在衡量他的收入的同时,也要考虑整个家庭的支出等等综合因素。

    胡建文:我认为精准识别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基层党支部。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谁是贫困户,谁不是贫困户,老百姓心中都清楚。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在识别的时候要坚守原则,不能讲亲情、讲感情,而是要以切实的标准做好这些事情。

     2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才能“拔穷根”

    主持人:贫困户要彻底脱贫关键靠什么?扶贫开发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性?

    易鹏飞: 要实现脱贫的可持续性,一定要注重“拔穷根”。只有立足产业扶贫,脱贫才能持续稳定。产业选择要准,要把当地资源条件、区位条件,与人民劳动力收支结合起来,如果这三点不能有效结合,这个产业的扶持就没做到精准。

    产业发展与市场的对接要精准,这就要培育好扶贫的市场主体。由这个市场主体来实现一家一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的对接,确保产业发展的有效性。

    产业发展要精准到户。要根据精准识别出的每户对象,综合考虑他的劳动力、技术等,看他适合发展什么,从而有针对性扶持产业,而不是搞普惠制。比如一个地方资源条件适合养羊,有的家庭生产能力强,越养越多,就发财了。而有的并不适合养,就越养越少。这就要求我们产业发展精准到户“不踩假水”。

    胡建文:在产业扶贫中,农业产业化企业要成为精准扶贫的主力军。以舜华鸭业为例,如果按2300元的贫困标准看,十多年前,舜华鸭业所有从事养鸭的农民都是贫困户。但经过我们十多年的努力,这些农民在我们的带动下,已经从贫困逐渐走向了富裕,很多人买了车,买了房。

    农民生产产品后很难准确对接市场,如果通过当地龙头企业,做强特色产业,将农民和市场有效对接,就能有效带动农民致富。舜华鸭业构建了三个产业板块,一是养殖板块,一是加工板块,一是销售板块。我们已经打造了100多个临武鸭的专卖店,这使我们养鸭的农民没有后顾之忧。同时我们通过技术的扶贫对接,临武鸭的成活率从过去的75%提高到93%,保障了农民的效益。

    田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定要依靠当地优质资源发展产业。比如湘西最好的优质资源就是良好的生态和传统民族文化。所以我们规划扶贫开发时,着力依托这些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老百姓可以依傍旅游产业,同时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比如湘西黄牛、湘西黑猪等来实现增收。这个产业做好后,同时也拥有了一个很有前景的市场。

     3 资源匮乏的地区要“挪穷窝”

    主持人:对于资源匮乏的地区,如何“无中生有”来培植一些产业?“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又该怎么办?

    田岚:实际上“无中生有”,很多是因为它“有”,但我们开始没看见。后面通过发现,找到了这个“有”。真正的“无中生有”是不可能的。比如发展旅游,我们后来开发的相关题材、故事、产品,这个原来都没有,但是它一定具有这个基因和资源,然后通过我们的创意,通过市场把它运作出来。而对于完全不具备这些条件,一方山水养不起一方人的地区,只有通过搬迁“挪穷窝”。

    易鹏飞:我认为异地搬迁一定要注意几点。一是尊重贫困户的意愿。对符合条件必须搬的,要强化政策引导和思想引导,尽量不要强迫,强迫会带来后遗症。 

    第二尽可能做到就近搬迁。能在一个村里实现异地脱贫的就不出村,能在一个县里实施异地脱贫的就在一个县里。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有的农户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突然离开这么一个环境,他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那是非常漫长的。

    第三是安置地的选择,一定要充分考虑它的生产生活空间,这就包括生产要素、资源条件、发展潜力等。如果搬到这个地方,这些方面没有考虑到,不仅安不下、住不稳,还可能会跟当地老百姓产生冲突。

    第四是控制好住房面积、规模和标准。贫困户不能因为异地搬迁举债建房,他只能在国家和省里的资金支持额度内来建房,否则因为建房又拉长他脱贫的时间,还有可能变得更加贫困。从郴州实际出发,我们准备在这方面采取“双控”的措施,一是控宅基地面积,一是控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来确保我们贫困百姓拥有既安全、又能满足他生活需要的居住条件。

     4 以市场为导向,解决农民“卖难”问题

    主持人: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如何创新,才能更好保障农民生产利益?

    胡建文:以我们公司的探索为例。最开始是“公司+农户”,后来是“公司+基地+农户”,这些路径开始都失败了,后来是“公司+农场”走成功了。现在我们一个农场利用山上水库养5万只鸭子,几户人合作一个家庭农场,鸭子就养起来了。

    但在种辣椒的过程中,我们又犯过一个错误。开始以为规模大就好,搞了50亩,但没人来收辣椒。所以我们现在跟农户对接中,辣椒种植面积控制在20亩以内,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样在市场探索中,就产生了有生产力、有市场的农业。

    易鹏飞:农民要增收,他的产品生产出来是基础。但更关键的是他的产品要销出去,让他的劳动投入转化为货币收入。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农产品由于它的生产季节性和消费常年性的矛盾,导致了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之间存在时段和区域上的不平衡,出现了“买难卖难”问题。特别是“卖难”,农产品销售一到卖的时候农民就傻眼,一年的劳动白费了,如果是规模比较大的举债来生产的,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所以我们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一定要构建以农产品销售为导向的现代农业体系。我们不能老是在地上做文章。农产品是鲜货产品,我们要把扶持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尤其是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为“十三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措施,确保山货不仅能够出山,还能卖得起好价钱。

     5 整合资源

    健全脱贫攻坚机制

    主持人:扶贫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资源如何更好整合到扶贫开发中来?

    易鹏飞:脱贫攻坚,越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也越需要整合各类资源,提高脱贫攻坚实效。我们各级党委政府要构建一种畅通、有序、有效的机制,来聚集社会各方力量,投入到我们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来,努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系统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努力在扶贫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实现更科学更有效地扶贫,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胡建文:作为企业来讲,在扶贫工作中要做好四件事情。一是慈善扶贫。舜华鸭业去年捐了200多万,与政府识别出的,既没能力发展产业、又没其他门路的扶贫户精准对接,来帮助一批。二是做好产业扶贫。“十三五”期间舜华鸭业要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争取再带领一万多贫困人口走出贫困。三是对扶贫基金做一些创新探索,让老百姓拿着扶贫资金到一些优质的企业入股,然后采取固定回报的方式让贫困户长期有收益。四是做好观念扶贫、精神扶贫。要主动和贫困户接触,把我们创业的艰辛、创业精神和市场观念传授他们,让他们精神脱贫、观念脱贫。

    故事

    土家村寨

    换新颜

    湖南日报记者 杨柳青

    “总书记来村里视察后,我们的水果种植规模和名气越来越大,日子也越来越甜蜜,很多人都从旧的土砖房搬进了新房。”近日,58岁的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村民田茂燕见到记者,开心地向记者讲述这些年村里发生的变化。

    201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地处武陵山区中心地带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视察。在凤凰县,他特意来到廖家桥镇菖蒲塘村生态水果产业基地,详细了解当地扶贫开发及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菖蒲塘村是一个土家族小村落。上世纪80至90年代,因自然条件限制,村民仅靠种植水稻、玉米度日,人均收入约600元人民币,90%农户住的是石头房和土砖房,是凤凰县有名的贫困村。

    穷则思变。村里的一批农技员开始引进外地优良水果品种,让菖蒲塘村成为凤凰县特色水果专业村。村民的年收入从过去的人均几百元上升至万元,村民也因水果种植脱贫致富。

    现在,菖蒲塘村水果种植面积达1650亩,下一步,菖蒲塘将建成集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旅游观光、农村集中社区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湖南日报北京3月6日电)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