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鸟王国灭了 飞鸟还在翱翔

[来源: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彭仁满

    “天底下,没有一条江有汨罗江那么美!多少回,我在梦里回到家乡。”连日来,电视连续剧《芈月传》中主人公芈月的一声深情叹惋总在记者耳际回响。她的故乡究竟在哪里?

    有人说是汨罗市,有人说是屈原管理区,有人说是平江县,也有人说是湘阴县。屈学家刘石林坚持道:“很可能就是春秋时期的罗子国。”

    罗子国又在哪里呢?刘石林称,罗子国被楚国灭了,遗址就在屈原管理区河市镇古罗城村。

      20多年前的桑蚕场

    2月22日,记者和刘石林等人再次探访了罗子国遗址。

    罗子国遗址西临屈(原)汨(罗)公路,东距汨罗城区4公里,西至湘江推山咀码头16公里,西北距南阳里的屈原故居遗址2公里,距玉笥山商周遗址约4公里。这里地势平坦,汨罗江萦绕其旁,构成一个小小的三角洲。

    20多年前,这里是屈原农场桑蚕场,现在尚可看到里面满是低矮的树林,很多是桑树;其间散落几十间平房,最高的是南向的一排两层楼房,但人去楼空。

    春风春雨中,凝望竖立在古罗城村东头这块刻有“古罗子国遗址”的石碑,举目汨罗江和屈原大地,众人思绪悠远而又一片迷蒙。国都深埋在地下,眼前所见空白得像长空中的云朵,只有几只飞鸟掠过。

      罗子国与楚国同祖,捕鸟而王

    关于罗子国,刘石林给记者放了一部“电影”——

    罗子国,又称罗国,《路史》说罗本姓熊,是芈姓的分支。荆楚的先祖季连,始姓芈,系祝融氏吴回之孙。罗国人善张罗网捕鸟雀,传说发源于罗地(今湖北罗田)的罗部落,为吴回之孙陆终第六子季连所创,是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与楚国同祖。商朝中叶西迁至今甘肃正宁县,因参加周武王灭商的战争有功,被封为子爵,成为周的属国。后迁宜城(今湖北宜城),继而迁到楚都丹阳附近的枝江(今湖北江陵附近)。

    楚文王时楚由丹阳迁都于郢,灭罗国,将其遗民迁徙到今湖南湘阴县、汨罗市和屈原管理区一带。《汉书·地理志》载“长沙国罗县”,《路史·国名纪丙》云:“今潭之湘阴东北六十里有罗故城,秦之罗县,梁为罗州。”刘石林介绍,有两首同名《古罗城》的清代诗歌述说了这片罗子国城遗址。周韫祥诗曰:“匹马南来汨水头,古罗城郭惨萧飕。千寻老树埋荒谷,一抹青山界古丘。长乐钟残啼鸟散,坏垣云断老猿愁。湘中剩有张王庙,斜日灵旗冷暮秋。”徐柱诗曰:“春秋罗子国,土城峙江浒。高可二丈余,围丕三里许。按位关四门,两山蹲如虎。城中垦熟田,掌平无隙土。传闻风雨夜,隐隐鸣金鼓。往往田之中,耕获瓯鼎古。年年山鸟啼,岁岁山花吐。屈指胙土已历千余年, 而今谁是山鸟山花主?”

    罗国——罗县——湘阴(今屈原农场、汨罗市),这就是罗子国的前世今生吗?

    历史,在公元前690年定格:罗网破,鸟雀散。罗国族人不得不流亡各地,融入当地部落而求生存,遗民以国为姓,汨罗江成了一个小国的休止符,也成了全球3600万罗氏后裔的重要发源地。

    460多年后,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在此沉江,一个伟大诗魂升腾,宣告了罗子国的兄弟楚国的灭亡。

     掩埋在厚土中的国宝

    “罗子国是当时汨罗江流域方圆5000平方公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曾经写作、生活过的地方,是湖南历史上最早有记录的藩国,是研究楚国历史、湖湘文化的重要历史平台。”区文广新局局长曹驰飞告诉记者,1957年,省博物馆曾在古罗城村考古,现场调查、考古钻探及试掘结果表明,罗子国城遗址布局为坐东朝西、以东为上,整体略呈长方形,总面积约25公顷,共发现遗迹现象94处,其中城门4处、河道3处、道路2处、房址24座、方形或长方形坑2座、不规则的灰坑55座。出土陶器的质地、器型、饰纹的风格与长沙楚墓中的陶器风格基本一致,城址的时代当属春秋战国时期。该遗址是目前所知研究罗子国历史唯一的实物资料。

    2013年,罗子国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原管理区区委书记邱虹对记者说:“罗子国遗址是屈原管理区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将成为青少年学习历史的校外课堂。罗子国城址特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也将成为湘江下游地区历史文化生态旅游中最热的亮点。保护好这一文化遗产,对研究楚文化、湖湘文化、屈原文化等,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遗址城墙东西长490米、南北宽400米。东北城郭保存较好,墙基宽14米、残高约3米。当年它是以黄土分层夯筑而成的,城内西南部有长25米、宽7米的土台。罗子国城遗址地层堆积大致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耕土层,土质疏松,土色杂乱,内含有植物腐朽物、残破砖瓦、残瓷片等遗物;第二层为扰乱层,黄褐色黏土,土质疏松,土色杂乱,含有草根、瓷片等遗物;第三层为文化层,即东周春秋时期遗迹层,发现有房基、灰坑、窖穴和河道等。城址东面出土有灰陶绳纹鬲、豆、罐、钵及一些绳纹硬胎陶片。

    徜徉护城河,记者发现,南、北、西三面护城河均保存甚好,现存遗迹宽约5至10米,水深最浅处超过3米。河中长满水生植物,河堤内外荒草萋萋、杂树成林,但掩不住历史的骨骼。

     “断魂千里,明月照荒丘”

    “罗子国,这个商、周时期的王国,不知什么原由,在古代史料中一片空白。让我们无法深入其中,想追寻它的脚步、它的风采,只能是望洋兴叹。”诗人南歌突然幽幽地叹道。站在罗子国遗址之上,满目是空旷的稻田,那些稻梗在风中诉说着一段隐藏在这片土地3000多年来不见天日的历史。

    这片土地,曾是湘阴县汨罗江、湘江的滩涂,1958年被湘阴县东塘公社、汨罗公社(今汨罗市汨罗镇)等地干群围垦农场后成了良田,上世纪90年代后这儿是一片桑园,现在又恢复为稻田。“谁道英灵安在?空惆怅霸业东流,想必是,断魂千里,明月照荒丘。”记者想起这诗句,好像看到洪水过后的荒丘,退水后牛群和鸟类在这儿生息的场景,谁会想到曾有一个王国在此建都?

    一个捕鸟而王的国度消亡了,而飞鸟还在空中翱翔。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