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身披鳞甲难敌百千劫

[来源: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记者 周月桂

    穿山甲从远古而来,最早的穿山甲化石可以追溯到始新世时期,大约3500万年到5500万年前。它们熬过了时光里的百千劫,躲不过栖息地的丧失;它们全身披鳞挂甲,却难敌人类的利齿。

    每年2月的第三个星期六被定为“世界穿山甲日”,今年是2月20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长沙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在岳麓山发起了 “寻找最后的穿山甲”活动。然而,人们已经很久不曾在湖南发现活体穿山甲了。

    “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类考察报告里仍写着‘穿山甲广布于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所杨道德教授介绍,目前可见到的湖南关于穿山甲最早的报道,是动物学家寿振黄上世纪60年代的考察报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八大公山、岳麓山、八面山、壶瓶山以及桂东、宜章、新宁、绥宁、炎陵(原名酃县)等都有穿山甲的记载。湖南省国土委员会1985年编写的湖南国土资源中,称“穿山甲广布于全省”,1987年的湖南省地理志也记载着穿山甲。

    年代最近的有关穿山甲的调查,是2001年湖南省林业厅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这次调查访问到的情况是,穿山甲省内山区及丘陵区有分布,但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地区已经绝迹。调查人员见到的穿山甲数量是:“0”,报告显示:“估计已经绝迹了,如果有也极少。”

    “栖息地丧失和人为捕猎是穿山甲濒危的客观原因,繁殖能力低、食性特殊是主观原因。”杨道德说,上世纪,人为活动对穿山甲栖息地的破坏较大,且穿山甲食性单一,主要以白蚁为食,因此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很差,一旦栖息地遭到破坏,其种群数量就会迅速下降。此外,穿山甲的繁殖能力不高,每胎仅1至2只,种群恢复也很困难。

    另一方面,穿山甲的劫难来自非法盗猎。《本草纲目》记载:“鳞可治恶疮,疯疟、通经刷乳。”在我国南方地区,穿山甲由于其药用价值和“大补”的传言而被大量捕杀食用。随着国内穿山甲数量日渐稀少,大量穿山甲从非洲、东南亚被盗猎、贩卖到我国。

    近年来,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曾经试图人工繁育穿山甲。该中心主任李立介绍,由于穿山甲对环境因素敏感,生性胆小,应激反应比较强烈,一旦被捕获则紧张不安,容易拒食,再加上食性单一,穿山甲的人工繁殖尚未取得突破。

    1998年,穿山甲被定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被列入濒危级。“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对穿山甲的保护级别进行重新评估,调整为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杨道德建议,开展监测调研,对穿山甲的栖息地进行保护。

    长沙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负责人则表示,监督和抵制穿山甲制品也是非常重要的保护途径。该协会目前正在腾讯乐捐平台发起“寻找最后的穿山甲”活动,筹集的资金将用于穿山甲的民间科考、问题调研等,目前参与的公众已达4000多人。

 生物小名片

    穿山甲为鳞甲目,穿山甲科,该科仅有一属,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多生活在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较潮湿的丘陵杂灌丛。挖洞居住,多筑洞于泥土地带。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穿山甲有8个种群,分布在中国的仅有一个种群,称为中华穿山甲,IUCN评为极度濒危级。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