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不死 生命常青

[来源:三湘都市报]
    

    株洲醴陵市退休干部易斐然老人,兑现16年前的承诺,将刚刚在春节期间去世的老伴的遗体捐献给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实现了生命的二次延续。易老的故事,就像这个初春的暖阳,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温暖和感动。(详见本报16日A07版)

    臧克家有诗云,“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刚刚逝去的杨翠英老人,就是一位虽死犹活的高尚之人。

    遗体捐献虽然早就在我国开始了,但由于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的影响,真正捐献的人数还是非常之少。而早在16年前,易斐然、杨翠英夫妇就在《三湘都市报》上刊登遗嘱,决定死后进行遗体捐献,这在当时已经非常“前卫”了,难怪引得人们一片惊讶。他们不是科学工作者,文化程度并不算高,促成他们作出这种高尚选择的,只有一个朴素的信念:为医学出把力,让世人少受罪。也许有人会说,易老是军人出身,参加过抗美援朝,枪林弹雨的经历使他能从容面对死亡,在遗体捐献上不会有太多思想上的顾虑。但想想,科学和教育日益发达的当今,阻碍人们进行遗体捐献的主要原因,难道还是封建迷信吗?不,根子还在于有没有乐于为他人造福的奉献精神。

    易老夫妇另一令人感动和钦敬之处是其诚信品质。从立下遗嘱的2000年起至今,16 年间,肯定会有亲友邻里对他们捐献遗体的决定泼过冷水,“美国加州一家医院将捐献遗体丢弃于荒郊野外”之类的恐怖故事应该也没少听说,要说俩老16年中从未动摇过真不见得,但易老能恪守诚信,老伴刚去世就兑现了诺言。假如他要反悔,也没谁会去为难和责备一位84岁的老人,但易老懂得诚信对于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一个社会的健康运行的重要意义。这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亡妻最好的悼念,更为人们进行了一次极好的诚信演习。当今中国,诚信缺失已经是普遍现象,它的负面影响早已超出道德层面,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法治运行都构成危害。春节期间,我就听说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山东菜农,本来早就与湖南汉寿一农户签订了蔬菜收购协议,但农户看到春节前夕菜价飙升,就起了贪念,背弃合约,私底下把几十亩地的蔬菜高价卖给了他人,致使山东菜农损失几十万元,最终对簿公堂。

    回到遗体捐献的话题上来。这本是一件于己无害、于人有利的好事,但放在科学精神、科学传统欠缺的中国,难度和阻力还是很大的,非常需要易斐然夫妇这样的榜样示范。值得欣慰的是,情况正在好转。据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透露,近几年来,我省遗体捐献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全省共有225位志愿者捐献了肝、肾、眼角膜等器官,数量达500多个。这些数据反映出人们认知度在日益提高,利他主义观念在不断增强。  

    ■王子衿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