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下,如何保护好自己

2024-06-24 08:17:47 [来源:新华社] [初审编辑:刘茜]
字体:【

高温不断、暴雨如注,夏天的天气往往格外剧烈。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也更加频繁。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夏季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涝重于旱,东部季风区降水总体偏多,区域性和阶段性洪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局地发生极端性强降水的可能性较大。

极端天气频发,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自己?

看懂暴雨预警信号 谨慎安排出行

我国暴雨预警信号分为蓝、黄、橙、红四级。发布蓝色预警信号,意味着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发布红色预警,则表示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但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多样,同样在夏季出现的50毫米降雨,给沿海地区带来的是清凉,但给西北地区就可能带来灾害。各地气象部门遵循属地化原则,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特点,发布本地预警信号,因此公众需要重点关注所在地气象台发布的预警信息。

那收到预警信号应该怎么办?气象灾害预警大致可以分成两种情况。蓝色、黄色预警信号为“提前警告”——虽然目前还比较平静,但危险可能就在眼前,此时不能掉以轻心。比如遇到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就应该考虑是否取消出行计划,随时关注天气变化。

橙色、红色预警信号一般都是在恶劣天气“进行时”发出的警告——恶劣天气已经发生,并且可能会进一步升级。遇到橙、红两色预警信号,则应非必要不外出,尽量留在安全地带。

强对流多发 针对三个层级做应对

白天突然变黑夜,大风冰雹齐上阵。春夏季尤其是午后时段,是强对流天气高发期。尤其是今年以来,强对流过程比较剧烈,致多地不同程度受灾。

强对流可能带来雷电、冰雹、暴雨、大风等一种或多种天气过程。专家介绍,在各类降雨的云中,强对流的积雨云由于空气垂直运动强烈,能形成更密集的大雨滴,且密集大雨滴对光线的削弱还会导致“黑昼”现象。

6月16日拍摄的暴雨下的广西南宁城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强对流影响快、强度强、致灾性强,发生时经常让大家感到猝不及防。

专家提醒,公众关注强对流天气时,可针对三个不同层级做相应准备。在气象部门发出可能性预报阶段,可增加对天气预报的关注力度和频次;发出预警后,应考虑减少出门、加固基础设施等;当强对流天气已经来临,要尽快转移到安全地带,躲在坚固的建筑物内。

高温频繁 避免中暑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近年我国高温天气呈首发日期提前、发生频次增加、累计日数增多、影响范围变广、综合强度增强的特点。今年我国高温天气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6月主要是华北、黄淮等地高温日数多、强度强,预计盛夏(7月至8月)则主要在江南、华南等地。

6月18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奥体三期项目施工现场,中建二局工人在喝水解暑。新华社发(朱吉鹏 摄)

高温天气会增加人们中暑的风险,严重时可能导致热射病。夏季外出尽量选择早晨,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出行。出行要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如打遮阳伞、涂抹防晒霜等,并带上充足的水和防暑药品。

若发生中暑,要立即让病人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进行降温补水。专家提醒,大量酒精擦浴、掐人中等降暑“土办法”并不可行,处理不当反而会加重病情。一旦中暑患者出现神志不清、昏迷等情况,需将其尽快送至医疗机构就诊。

高温天气还容易导致火灾事故发生,公众在使用电器设备过程中要注意通风、散热,防止因元器件受潮腐蚀或温度过高引发火灾;相关企业要加强对易燃易爆危险品储罐、仓库、露天存放场所安全管理,采取降温等针对性措施,防止因长期高温、压力升高导致储罐、管道等破裂泄漏引发爆炸着火等事故。

来源:新华社

(一审:夏博 二审:蒋俊 三审: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