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分子集合!走,去看广西的“食尚”文物|“西”世珍宝·博物志⑥

2023-10-16 15:39:54 [来源: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 [责编:刘畅畅]
字体:【

秋风起,丰收时。2023年10月16日,是第43个“世界粮食日”。今年的主题为“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粮食之本。不让任何人掉队。”10月16日所在周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是“践行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从来都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古今皆然。广西先民与稻食有着悠久、深厚的渊源。隆安县娅怀洞遗址出土距今1.6万年的稻属植硅体,说明人们很早就开始利用野生稻资源。资源晓锦遗址、那坡感驮岩遗址炭化稻谷及相应生产生活工具的发现,直接印证了5000一4000年前广西稻作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民以食为天。广西日报-广西云《“西”世珍宝·博物志》第6期带你认识广西的“食尚”文物,看古人如何解决吃饭问题。

一粒米,一滴汗

粒粒粮食汗珠换

人生在世离不开五谷杂粮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国家之大,粮安天下

知“食”不止碗中粥饭香

更要知“史”的源远流长

各位“粮心人”

去广西的博物馆来一场city walk吧

看一粒粮食

如何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

探寻它的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家人们,谁懂啊!

居然在博物馆里体验了一次

跨越千年的“监工”!


这个来自南朝时期的

双牛耙田陶模型

再现牛耙田的农业耕作场景!

看!

两块田里各一牛一人

牛在前面牵引

牛鼻穿孔

原本穿过的绳索由人控制

牛后有耙,耙齿疏而尖锐

上部有横木作扶手把

人在牛身后

头戴尖顶帽,双手扶把手指挥

在水田的一角有一个漏洞状排水设施

用来调节田里蓄水的深浅

保证耕种时的水量


据说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流行

“二牛一人”式的耕作方式

而梧州出土这件的牛耙田模型

已经是“一牛一人”式的精耕细作

这不就是“遥遥领先”?


由此可见

南朝时期

梧州地区的农民已经掌握了

多项耕作技术

打造出一片稻米飘香的盛景


直到今天

在广西农村部分地区依然能看到

采用“一牛一人”式的牛耕方式

来耖平耖软水田泥土

以便于水稻插秧

古人云,有备无患

爱囤货这个特质

从古代延续至今

现在我们就扒一扒古代那些

花样百出的囤货方式


你知道吗?

早在新石器时代

人们就有了存粮的习惯

当时的人们习惯将地窖处理干燥以后

把粮食存放进去


在东汉时期

也有一个存粮神器——

四足方台座滑石囷

“囷”字拆开为“禾”和“口”

顾名思义

就是用圆形谷仓把粮食囤积起来

四足方台座滑石囷的“身型”为圆柱状

头顶的盖子可以随意取下

形状像是一把伞

为粮食遮风挡雨


囷的正面有一个长方形的竖方框

就是囷门

粮食通过囷门实现通风透气

方形底座四角下立了四根圆柱足

囷的材质是用滑石雕凿而成

整个设计稳固又坚硬


身心坚挺

防雨防霉

通风防湿

古人的粮仓可真是智慧满满啊!

石磨棒、石磨盘

虽然其貌不扬,但却意义非凡


如果我不说

你的余光一瞥

是不是以为这两兄弟

只是两块平平无奇的石头?

当然不是!

石磨盘和石磨棒

可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农具

年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

它是人类使用最早、沿续时间很长

流行范围较广的谷物加工农具


据专家推测

古人把带壳稻谷放在石磨盘上

再手持石磨棒压在稻壳上来回搓动

使稻壳脱落

成为可供煮食的稻米


直到今天

石磨盘和石磨棒都还是

人们加工粮食的重要工具之一

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

人类生活改善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果然,石头不可貌相!

看到“食官”铭铜鼎

你可能会有疑问:

嗯……这东西用来——

打火锅的?


没错!

现代人觉得庄严肃穆的鼎

一开始,不过是人们用来

烹煮肉食的器具罢了

“火锅”从做法上来说跟“煮”颇为类似

它也的确是由这种原始烹饪形式演化而来

鼎也被后人视作火锅的始祖


后来

鼎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可谓是“上得了祭坛,下得了厨房”

不仅成为祭祀的礼器,更是政权的象征

这件汉式鼎

子母口合盖,圆腹,圜底

口沿外有一对长方形附耳

下腹有三个马蹄形足

盖作半球形,上有三环钮

盖面錾刻“藏”“共”等字

正面上腹刻

“慎,重十斤七两,容一斗三升,甲,”

另一面近耳的一侧刻

“食官,一斗三升,十斤六两”

铭文中“食官”是秦汉时期的官职名

是掌管饮食的官员名称

说明该鼎由掌管饮食的“食官”所用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当我们放下手中的碗筷

透过历史的年轮,倾听文物的诉说

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双双

粗糙皴裂、写满了岁月沧桑的手

却耕耘了如今的

一日三餐

我们唯有

珍惜“粮”缘

不负“食”光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从远古新石器走来

踏着南北朝的田埂

嗅过汉代的稻香

现代的广西更有自己的“食尚”


2021年以来,广西新增

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5个

在全区布局农作物品种

统一区域试验点30个

加快培育高产优质品种

审定新品种881个

其中水稻565个,排全国前列


如今

广西水稻种质资源丰富

野生稻资源保有量居全国首位

栽培稻资源约占全国1/6


在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方面

目前广西审定品种优质化率

已经提升到84.6%


在超级稻选育方面

6个品种认定为超级稻

首创了年亩产达1400公斤的

“一年双超三熟”种植新模式


目前

广西杂交水稻种子市值已超20亿元

占全国12%以上


忆往昔

铁犁牛耕的土里是滴滴汗水

带着淡淡的稻花香

看今朝

金黄的田地翻涌着丰收的希望

让世人共赏颗粒归仓好“丰”光

来源: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

(一审:杨露 二审:余画 三审: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