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患者7年后成功分娩健康宝宝

2021-12-16 18:53:4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邹伟瑜] [责编:伍镆]
字体:【

华声在线12月16日讯(记者 邹伟瑜 通讯员 沙丽娜 赵丽萍)9年前,因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巨大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她接受了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7年前,又因肺动脉高压伴随呼吸和心脏衰竭,她接受了心肺联合移植,重获新生;今年11月15日,她顺利生下3.4公斤女婴,母女健康。9年间,她续写了生命一次次的“传奇”。

12月15日,抱着怀中刚满月的小宝宝,28岁的小英(化名)显得格外幸福。她也成为全国首例成功分娩的心肺联合移植患者。是什么让奇迹发生在她的身上?12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进行了探访。

2014年,医生正在为小英进行心肺联合移植手术。(通讯员供图)

花样年华心脏衰竭

心肺联合移植获新生

2011年,年仅18岁的小英因运动后频繁的胸闷、呼吸困难及晕倒被当地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严重的病情出乎了小英的意料,也改变了她的生活。随着病程的发展,渐渐地,小英变得难以站立行走,即使在此期间经历了心脏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但已经逐渐发展成“艾森曼格综合征”的继发性肺高压,让小英的呼吸变得困难,并时常伴有咯血、心冲和面部发紫。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14年,而心肺联合移植手术是治疗“艾森曼格综合征”终末期惟一有效的方法。

时间回到2014年10月17日,11岁的湖南男孩刘爱(化名)因脑瘤恶化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当父母得知刘爱抢救无望后,他们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一次性捐出刘爱的心脏、肺脏、肝脏、双肾和一对眼角膜。

根据就近、配型、病情程度、等候时间和技术能力等原则,刘爱的七个组织器官被“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分配与共享系统”分配到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而此时,正在焦急等待器官移植的小英成了其中一名“幸运儿”。经医院心血管外科医疗团队长达5个多小时的手术,刘爱的心脏和肺脏被顺利移植到小英的体内。

心肺联合移植手术是世界医学界公认的高风险、高难度、特大型手术,即使在发达国家,接受手术的患者术后5年存活率不到50%。再加上小英在此前曾接受过一次心脏手术,更加增加了手术过程和术后康复的难度。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疗团队精心治疗下,小英闯过了多器官移植带来的感染和排异反应,身体逐渐康复。

排除“阻孕”障碍

万全准备收获爱情结晶

转眼到了2018年,小英遇到了她心仪的另一半。两年后,小英步入了婚姻殿堂。

“医生,我想生个孩子。”当小英提出这个想法时,医生不禁一惊。在医生看来,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孕妇,在十月怀胎的过程中,心脏、肝脏、肾脏等各脏器的负担都会加重,更何况是一个曾经做过心肺联合移植的患者。“心肺联合移植受者术后妊娠属于高危妊娠,怀一个小孩,相当于一个重体力的劳动,如此心肺负担的加重,妊娠期间容易出现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肾功能衰竭以及急性排异反应、感染等并发症,致使产妇与胎儿的健康都会受到威胁。”中南大学湘雅名医、心血管外科教授周新民说。

小英渴望成为一位母亲,但在我国,并未有心肺联合移植患者成功分娩的案例和经验。在世界范围内,心肺联合移植患者在孕育宝宝的过程中出现胚胎停育、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情况屡见不鲜,成功分娩的案例更是屈指可数。在了解到小英的想法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疗专家团队决定为新生命再一次“挑战不可能”。

不同于心肺移植,由于肾脏的可替代性治疗更多,在所有器官移植的患者中,肾脏移植患者术后妊娠的成功经验最多,即使妊娠期间肾脏功能受到影响也可以通过透析来达到类似的效果。而心肺功能没有可替代性的治疗方案,小英7年来一直在使用免疫制剂,谁也不知道这些药物对胎儿来说,到底存在多大的伤害。

“孕前免疫抑制剂的调节非常重要,量少了,患者器官排斥的风险会增加;量大了,会增加感染的风险,也可能会造成其他器官系统功能损害。”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肾脏移植专家彭龙开教授是国内最早探索器官移植受者妊娠的专家,他查阅了各种文献,根据小英的情况,提前撤除影响怀孕以及胎儿发育的药物,个体化实时调整了抗排异药物、免疫抑制方案,为小英做好备孕、怀孕、生产的准备。

经过1个月的调药备孕,2021年初,小英自然受孕成功。

2021年,小英在医院顺利生下3.4公斤健康女婴。(通讯员供图)

周密妊娠期监测方案

多学科护航“温暖奇迹”

“有机会成为母亲,但是每一步都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为了帮助小英顺利分娩,医院专门为小英建立了一个“分娩护航小组”微信群,由医院医务部主任陶澄任群主,集结产科、心血管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器官移植中心、麻醉科、手术部、护理部相关科室的专家,多次开展围产期母胎心血管MDT(多学科团队)会诊,决定尽最大的努力,在生命列车上再创造一个奇迹。

“整个孕期,小英的经历可以说有惊无险。”小英的主治医生、产科教授皮丕湘感慨地说。由于小英情况特殊,医护团队一方面要防止小英的移植心肺受损,另一方面要防止胎儿生长受害与畸形。与此同时,为了兼顾胎儿的成熟性也避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同时为小英选择合适的时间终止妊娠,医护团队对小英的血压、肾功能、心肺功能、排异反应、感染等方面的状态进行了监测。

28周,32周,35周……“必须做好随时迎接新生命的准备了!”在小英怀孕到36周的时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院长黎志宏组织产科、心血管外科、移植科、麻醉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手术部、护理部为小英“量身定制”周密的分娩方案,经过多学科联合会诊,医生决定在小英孕期38周时为她施剖腹产手术。

11月15日上午9时15分,随着宝宝的第一声啼哭,也宣告了这场心肺联合移植患者妊娠战役的最终胜利。

“国际上,移植孕产妇平均妊娠周期是36周,平均胎儿体重是2.5公斤,存在43%的几率早产。而我们不仅成功分娩,还实现了足月、健康地分娩。产妇和宝宝的生存质量比国际平均水平都要高。”产科主任黄健介绍,小英能够如愿做母亲,离不开医院多学科团队携手提供的支持。

正是多学科团队的高效运转,才让小英顺利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极限挑战。

他,18年;她,10岁

心肺联合移植让他们完成与生命的“续约”

多器官移植技术是器官移植领域最为复杂的尖端技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作为全国获准开展器官移植项目最多的医院之一曾完成了多次与生命的“续约”。

1999年,郑长贵被查出患有严重心衰,由于大缺损、大室缺,他只能扶着走,稍一运动就气喘吁吁,有时还会吐血。2003年9月20日,郑长贵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顺利完成了心肺联合移植手术。

如今18年过去了,作为湖南省首例心肺移植患者,郑长贵身体状况良好,他也是目前亚洲接受心肺联合移植术患者里生存时间最长、生活质量最好的纪录保持者。

2019年6月10日,经过60天与死神的顽强抗争,全国年纪最小的心肺联合移植患儿苗苗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转到了普通病房。

年仅10岁的苗苗,因患先天性心脏病,已在1岁和7岁时先后接受了2次大型的心脏手术。后因心肺功能差,心脏问题没能得到彻底解决,加上当年3月的一场感冒,再次引发苗苗的肺部感染,并加重了心脏衰竭。心脏提供的血液根本不够身体使用,导致全身器官“报警”。常规治疗不见任何起色,心肺联合移植成为苗苗活下去的唯一有效方式。医生们花了19个小时才去除苗苗体内已经衰竭的心脏和肺脏,并将捐献者的心脏和肺脏安装到原来的位置。

多器官移植患者手术的成功离不开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硬核”专家团队的精湛医术和全力以赴。自2015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成立MDT诊疗中心以来,已经组建了40个MDT团队,搭建了以医疗副院长主管、医务部负责、门诊部审核,并有专人管理的组织架构,为疑难杂症患者提供一站式高水平的医疗诊治服务,帮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小英的成功分娩对于心肺联合移植患者们来说,也会是一个非常大的鼓励。作为大型综合三甲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主要承担着危急重症和疑难疾病的诊疗任务,医院也始终相信,随着危急重症和疑难罕见病的诊断能力的不断提升,未来也会有更多‘奇迹’实现。”院长黎志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