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卸任之际,默克尔何以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2021-10-14 20:54:51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责编:伍镆]
字体:【

“你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你也即将卸任德国总理,中国人重情重义,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中国的大门随时向你敞开。”10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视频会晤时,高度评价默克尔对中德、中欧关系发展作出的贡献。

2005年11月22日,默克尔在德国联邦议院宣誓就职德国总理后,兴奋地走下宣誓台。 新华社记者 吴晓凌摄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中国对长期对华友好的重要外国人士的亲切称呼。在中国人的记忆里,这些“老朋友”既有斯诺、马海德、路易•艾黎这样在革命战争年代来到中国,支援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记者、医生、社会活动家,也有基辛格、中曾根康弘、卡翁达这样为中外友好关系作出重要贡献的政治家。默克尔的前任,德国前总理科尔和施罗德也在其列。

2011年6月,默克尔在布鲁塞尔出席欧盟峰会时与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交谈。  新华社记者 武巍摄

1997年首次访华时,默克尔是以部长身份。担任总理后,她秉承两位前任奠定和培育的中德务实友好合作传统,任期内12次访华,是与中国互动最频密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之一,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

默克尔何以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德国研究所所长郑春荣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默克尔不遗余力推动对华友好合作,任内高频次访华,并与中国领导人频繁互动。她更理解崛起中的中国,从务实角度出发处理对华关系,堪称西方领导人中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实现合作共赢的典范。默克尔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传递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那就是在当今世界,应该如何更理性地看待与中国的关系。

朋友重在相互亲近和了解

默克尔2005年11月出任德国总理,到新冠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她在14年里访华12次之多。疫情暴发近两年来,默克尔不但与习近平主席通话6次,还多次共同出席中欧间的视频峰会。

2014年7月,默克尔在成都学做宫保鸡丁。  新华社发

“默克尔访问中国及与中国领导人互动的频次非常之高,几乎每年都会到中国来看看,而且要选择不同的地方去走走,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朋友要多走动,默克尔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首先在于她与中国高频次的互动交流。”郑春荣说。

朋友还要相互了解。今年5月,默克尔出席德国联邦议院一场党团会议时表示,德国完全希望中国这样一个体量庞大的国家能够有好的发展,中国人民能过上富足的生活。她强调,在许多全球性问题上如果抛开中国,或者与中国对着干,这些问题都无法得到解决。

“与大多数西方政治家相比,默克尔更理解中国。”郑春荣说,默克尔愿意从大的历史背景来看待中国这个国家,她知道中国不但在今天崛起了,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大国。“这说明她实际上理解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她认为既然每个国家都应该享有发展机遇,中国也应该有这样的机遇,而其他国家要面对这一点。”

推动中德合作不遗余力

中德关系在默克尔任内不断向前发展。2011年中德政府磋商机制启动,2014年双边关系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2020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在谈判的最后阶段,正是默克尔利用个人威信和外交经验,推动欧盟内部达成了一致。当欧洲议会冻结中欧投资协定后,默克尔表示,她可以继续为耗时七年谈成的中欧投资协定的“每个字”担保。

2017年7月,默克尔与在汉堡出席二十国集团(G20)峰会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交谈。 新华社发

郑春荣说,对中德两国合作的推动,是默克尔被视为“老朋友”的关键。在默克尔任内,两国合作走在了中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前列,默克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在中德双边层面,在中欧关系、全球治理领域,由默克尔推动,中德两国也进行了很多密切的协调。“可以说,中德两国在默克尔任内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大国合作的范例。”

“‘老朋友’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像习近平主席说的,中国的大门随时向她敞开,欢迎她卸任后也多来中国走走看看。这也是希望默克尔卸任后能继续为中德友好合作作出贡献,并延续与中国人民的友谊。”郑春荣表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称呼,总体上表达了中方对默克尔任内推动中德合作的一种肯定。

中方传递出重要信号

近几年,或许是默克尔务实对华政策经受压力最大的时期。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分歧愈发突出,美国在拜登上台后,还试图拉拢欧洲对抗中国。

2018年5月,默克尔在深圳参观一家初创科技企业。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摄

默克尔被中方称呼为“老朋友”,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传递出了怎样的信号?郑春荣认为,默克尔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因为双方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通过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和了解,走合作共赢的道路,造福于两国人民,造福于世界。但西方社会很多人对中国的认知则是错位的,总是把中国看作一个制度竞争对手,没有从合作共赢的角度去考虑对华关系的问题。

“中方传递出一个信号,其他热衷于意识形态的国家和政客,能不能也像默克尔一样,超越意识形态,朝合作共赢的方向去努力呢?”郑春荣说。

对华友好符合德国国家利益

在默克尔领导下,德国的确与中国达成了实实在在的合作共赢。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中德双边贸易额从2005年的611.71亿欧元增加到2020年的2121亿欧元。德国不但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欧盟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欧洲对华技术转让最多的国家。

2016年8月,默克尔在德国东北部滨海小城施特拉尔松德出席孔子学院揭幕仪式。新华社记者 张帆摄

郑春荣表示,默克尔之所以能够超越意识形态差异,与中国实现共赢,并长期坚持对华积极友好的外交政策,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

“首先必须看到,在处理对华关系的问题上,默克尔是从德国的国家利益出发的。她觉得跟中国合作,的确能给德国带来真正的利益。其次,默克尔看到了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差异性,但她没有刻意地去把这种差异放大,而是选择走务实合作的道路。她坚持的是虽然有差异,但可以通过沟通和了解来缩小这种差异的态度。”(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