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今年已成功人工孵化21只“鸟中大熊猫”朱鹮宝宝

2021-05-03 08:50:35 [来源:央视新闻] [初审编辑:潘华]
字体:【

随着即将在我国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的临近,生物多样性的话题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一种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稀有动物,朱鹮。1981年,陕西省洋县发现了世界上仅存的7只朱鹮,从那时起,也拉开了朱鹮保护的序幕。

今年已人工孵化21只朱鹮宝宝

近日,浙江省德清县朱鹮研究繁育基地和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家机构先后迎来了多只人工孵化朱鹮宝宝健康出生的消息。

浙江省德清县朱鹮研究繁育基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4月8号,今年第一只朱鹮宝宝被孵化出来,体重已有400克,而最小的两只朱鹮,刚刚破壳而出,全身羽毛还没完全干透。

而在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月2号人工孵化出的朱鹮宝宝,体重已达738克,浙江省德清县朱鹮研究繁育基地和陕西省汉中市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有10只、11只朱鹮宝宝出生。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 张民:人工孵化是从3月20号开始的,今年计划孵化小朱鹮20只,现在已经出来11只。

为让朱鹮宝宝健康成长,浙江、陕西两省朱鹮保护机构的工作人员,经过长期摸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朱鹮饲养、繁育技术,从各方面保证了朱鹮宝宝的健康成长。

浙江省德清县朱鹮研究繁育基地饲养员 袁李莹:这个食物我们是根据野外朱鹮监控调查看到的,野外的朱鹮就是吃点小泥鳅,水里的小鱼小虾,那我们就根据他们吃的东西,我们把泥鳅打成浆,然后再喂给小朱鹮。

不仅如此,工作人员近年来不断改进饲养技术,在种鸟朱鹮的食物中,增加微量元素,并补充了牛肉、面包虫等食物来丰富朱鹮的营养。在朱鹮幼鸟食物中,也加入多种营养物质。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 张民:从小鸟出来到现在,我们给它喂食,一天喂5次,主要是黄粉虫、泥鳅,然后里面加的苹果、牛奶,打到(打碎)一块,给它补充营养成分。

据了解,浙江、陕西两省朱鹮保护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还及时调整了孵化朱鹮思路,让朱鹮每窝产蛋量,都控制在一个科学合理的数量上,进一步提高了朱鹮幼鸟身体素质,也减少了朱鹮幼鸟畸形情况的发生。

精心设计训练 让朱鹮掌握荒野求生技能

恢复朱鹮种群,最重要的是恢复野外朱鹮种群数量,野外放飞是关键的一环。那怎么训练才能保证人工哺育的朱鹮在回归大自然前,在笼子里就掌握必要的“荒野求生技能”呢?工作人员们开动脑筋,精心打造了训练环境和课程。

走进浙江省德清县朱鹮研究繁育基地,记者看到,硕大的笼舍,打造出了微观的野外生态环境。几十米高的笼舍,为朱鹮的飞行能力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德清县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站长 邱国强:我们在原来人工圈养的笼舍空间很小,它的飞翔训练不是很充足,通过我们这么大的一个空间,把它的飞翔能力再继续提高。

不仅如此,工作人员还对计划野外放飞的朱鹮,进行“烈日当头”、“狂风暴雨”在内的自然适应训练,同时,还进行了逃避人类追捕、野外自行觅食、自行筑巢产卵等野外生存能力、自然繁育能力的训练。

德清县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站长 邱国强:在这个笼舍里面要训练出来,这一些基本的生存能力达到了以后,它就可以放飞自然。

2014年,浙江省德清县朱鹮研究繁育基地,成功放飞首批经过野化的33只朱鹮回归自然,截至目前,野外朱鹮种群数量,已增加至160多只。在繁育基地不远处,一农户鱼塘旁边的大树上,记者发现了四只在野外出生不久的朱鹮宝宝,一只成年朱鹮在一旁警戒。

德清县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站长 邱国强:像这个巢里面的那只母鸟,它是没有脚环的,证明它是我们当年2014年放归以后出去的子代,或者子二代进入了孵化。

同样,为恢复陕西省朱鹮野外种群数量,2004年,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在陕西省洋县的华阳镇,成功放飞人工饲养朱鹮个体23只。不仅如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陕西省政府,分别在2007年、2013年、2017年,先后在陕西省宁陕县、铜川市、宝鸡市等地,实施了朱鹮引入工程,野外朱鹮种群数量进一步增加。截至目前,据有关部门最新统计,仅陕西全省野外朱鹮种群数量,已经突破4000多只。朱鹮活动范围也从不足几平方公里,扩展至陕西省的汉中、宝鸡、安康三市的16个县级区域一万五千多平方公里。

从7只到5000多只 种群稳步增长

通过强化就地保护和开展野化放归,目前,朱鹮野外分布范围已从陕西南部扩展至陕北地区,并在河南信阳和浙江德清成功建立了野外种群。

据有关部门最新统计,朱鹮种群全球已经突破5000只,种群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据了解,浙江以及我国南方广大地区,都曾是朱鹮的历史分布区之一。2008年,浙江从陕西引进了10只朱鹮,并在浙江德清下渚湖湿地,实施了朱鹮易地保护与浙江种群重建项目。

德清县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站长 邱国强:通过我们十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也在野外基本建立了一个种群。

截至目前,浙江省德清县下渚湖湿地朱鹮异地保护与浙江朱鹮种群重建工作,已初见成效,朱鹮种群超过500只,野外种群160多只,野外种群活动范围,从不足10平方公里,扩大至100多平方公里。今年,浙江省德清县朱鹮研究繁育基地,还计划在浙江台州、杭州西溪湿地等地,开展朱鹮引入工程,加快朱鹮种群在浙江省的重建工作。 为避免朱鹮近亲繁殖,浙江省德清县朱鹮研究繁育基地,在2012年与北京动物园交换了4只朱鹮。 2014年又从日本交流了18只朱鹮,和原有朱鹮配对成功,并成功孵化出后代。

德清县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站长 邱国强:后来通过我们的谱系鉴定,它们的后代,它们的子代,就相对于我们原来小朱鹮更健壮一些。

邱国强告诉记者,他们还对小朱鹮进行DNA检测,并配有详细谱系编号,基于编号,就能追溯到每只朱鹮的族谱信息。 同时,他们还联合浙江大学朱鹮研究机构,通过基因谱系筛查,避免近亲配对,并筛选出最优秀的个体繁育后代,进一步优化了朱鹮种群。

浙江大学德清朱鹮基地助理研究员孙力:研究它的重要的遗传基因家族MHC的一个遗传多样性,然后给朱鹮的人工繁殖配对提供科学的建议。

目前,浙江省德清县朱鹮研究繁育基地和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朱鹮保护研究机构,经过多年摸索,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朱鹮孵化繁殖、驯养,以及野外种群培育操作体系。

据有关部门最新统计,我国朱鹮种群已经超过5000多只,朱鹮种群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