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25日下午2点,中国足协在北京召开俱乐部投资人会议,公布了2020赛季中超联赛的相关政策。
从12月初在上海召开的投资人会议开始,有关新政内容就被多次曝光,但实际公布的新政内容来看还是引发了不小“槽点”:
有关归化球员的使用规则和薪酬体系并未涉及,更为关键的监管问题同样没有提及,这让新政中的一些条款存在“被钻空子”的风险。
球员限薪
一年前的决定,作用不大
限薪是新政最重要部分之一,中国足协11月底出台了暂缓国内球员签约的通知。最终公布的方案,本土球员薪水标准延续了去年年底中超总结会议公布的标准:
税前年薪最高1000万元人民币,国脚上浮20%。同时,外援税后薪水最高为300万欧元。
目前,部分本土球员税后年薪已经突破了2000万元,而外援税后年薪最高也能突破2000万欧元。新政对于本土球员和外援的薪水限制力度应该说非常之大。
为了让俱乐部可持续发展,从去年年底开始中国足协就出台了限薪举措,当时上海会议文件中明确表示,如果有俱乐部给球员提供超出标准的薪水,相对应要被扣除内援名额。
但就在上海会议结束后的冬季转会窗,有俱乐部一口气引进了多名1995年龄段后球员,薪水合同一直众说纷纭。而一个赛季过去了,中国足协既没有公布是否有俱乐部违规,也没有进行任何处罚,等于说,一年前的决定,作用不大……
那么,我们又如何能相信,这次的新政能真正得到落实?
归化国脚艾克森。
归化球员
使用规则,为何不定?
除了限薪的具体数额,业界对于新政最大的关注在于对于归化球员的使用规则。
此前有消息称,每队归化球员可以注册两人,出场一人。之后的版本则变为:有血缘归化球员,比如说李可、侯永永,布朗宁将被视为内援,而无血缘归化球员,如艾克森、高拉特、费尔南多等球员还将被视为外援。
目前,承担无血缘归化任务的基本上是广州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恒大不可能消化那么多归化球员,俱乐部肯定需要为这些归化球员寻找外租出路。
当然,考虑到归化球员使用规则和国家队比赛会有很大的联系,相关政策暂缓出台,也可以理解。
但业界的高关注自然有道理,如果无血缘归化球员可以不受限制使用,那势必会对整个联赛起到极大的不公平。如何制定令各方可以接受的规则,这考验着中国足协的智慧。
财政减负
对俱乐部的帮助能否落到实处?
限薪是帮助俱乐部减负的一个方式,去年年底总结会议规定,2019赛季中超球队投入帽为12亿元,2020赛季投入帽为11亿元,到了2021年投入帽则要降低为9亿元。
投入帽逐步降低的同时,今年新政关于外援的部分,增加了外援注册人数和出场人数——中超联赛全年最多累计注册7名外援,同时注册6名,每场可报名5名,上场4名外援。
2019赛季,俱乐部可以累计注册6名外援,同时注册4名。外援多出一个名额,势必就会增加各俱乐部开销。
同时,所谓的内外援限薪,外援新合同日期从2020年1月1日起计算,这就给各俱乐部留下了一周续约外援的时间。也就是说,未来一周,中超俱乐部可以和外援以超出标准的条件续约。
内援情况也有相似之处,目前依然有一些球员和俱乐部有高薪长期合同,俱乐部的减负,还需要几年时间去消化。当然,这还得是俱乐部主动想减负的情况下……
马上评:
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之所以改变外援注册和出场人数,中国足协综合考虑了多方面因素:
其一,如果俱乐部找到高性价比外援,就可以倒逼本土球员转会费和薪资成本的下降。
其二,包括日本联赛在内的一些亚洲联赛都在增加外援名额,2021赛季亚冠联赛也将增加外援名额,再加上2021年世俱杯将在中国进行,因此最终中国足协最终增加了外援名额。
当然,所有出发点不错的政策,在中国足球这个“特殊”的土壤上,能否最终起到预想中的作用,就要被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
比方说,当初削减外援的初衷,一是减少外汇支出,二是担忧中锋、中后卫这样的核心位置都被外援占据,影响了国内球员成长。但现在增加外援人数,这样的问题又会回来了。
如何确保一项好政策落到实处,只能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