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2016-03-07 08:55:17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戴瑶霖]
字体:【
    

    湖南日报记者 唐婷 张斌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出现了60余次,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

    创新,同样成为在湘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提及最频繁的词汇之一。大家一致认为,新常态下,唯有创新、唯有实干,才能迎来活力激荡的发展新局面。

     体制机制创新是创新“龙头”

    创新一旦开启,所能激发的潜力不可限量。代表委员们认为,要想激发创新潜力,首先要创造出能激发创新的环境。

    “坚持创新发展,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国人大代表、冷水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代富认为,在创新链条中,体制机制创新是“龙头”,体制机制的焕然一新,将带动观念的焕然一新、产品的焕然一新。

    市场不相信眼泪。10余年间,冷钢从一个产品单一、规模较小,一度发不出工资的困难国企,转制为全员持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而出,开创了中国钢铁行业的“冷钢现象”和“冷钢模式”。陈代富说,正是体制机制创新,带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2015年,冷钢面对钢铁行业“严冬”,逆势而上,销售收入达到285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江华瑶族自治县县长龙飞凤认为,创新不一定都是“高大上”,并不都是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对一些地处偏远、基础薄弱的地区来说,缺人才、缺财力,一下子要引进“高精尖”产业不太现实,但通过体制创新、管理创新,通过简政放权、健全法制环境,同样可以释放巨大活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注重“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科技创新是创新的重中之重。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张大方认为,科技引领未来,要努力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驱动要素,促进先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张大方说,在科技创新方面,湖南有人才优势、平台优势,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但问题也不容忽视,最为突出的是创新氛围还不够浓、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

    以成果转化为例,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仅20%进入产业化生产阶段,其中产生经济效益在300万元以下的成果占到70%,离集群效应、规模效益还有相当差距。2015年全省专利申请量54501件,但平均转化率也不到40%。 

    “我国发表论文数量世界第一,专利申请世界第一,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很少,有人开玩笑说,连个马桶盖、电饭锅都要去日本买?这说明什么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科力远高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发平直言,一个好的科研成果转化,要面临一系列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发展。要切实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为转型升级插上“腾飞的翅膀”。

      从根本上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动力

    创新,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来源于对人力资本的长期投资和积累。

    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当前应该把教育放在优先战略地位,通过现代教育体系培养出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张大方坦言,相当多的创新创业人才目前仍集聚在公务员队伍、高校和科研院中,不少有创业想法的人才禁锢在体制中得不到发挥,人才洼地效应还没有凸显。他建议,要运用市场机制从根本上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动力,营造更好的吸引人才和才尽其用的环境。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创业的主力军是大学毕业生,应当高度重视他们的生产状况、生活状态、工作状态。毕竟真正创业成功的大学生不多,很多可能几年后又回归失业状态,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填认为,全社会都应当帮助青年人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湖南省委副主委、中南大学副校长张灼华则认为,创新需要不断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样效率更高。譬如,我们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需要跟世界一流大学去交流,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一流大学。要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在国际国内间的交流合作,给高技术人才更大的自由和空间。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创新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代表委员们认为,在“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的今天,必须以等不得、慢不起的紧迫感,在创新中把握机遇、驱动发展,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湖南日报北京3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