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干部讲述新疆故事】聆听坎儿井千年的水声

2015-08-14 13:06:13 [来源:昆仑网] [作者:孙士宏] [初审编辑:蒋俊]
字体:【

  自从踏上新疆这片神奇而广袤的土地,古老而又神秘的传说就不绝于耳,仿佛间悠长的历史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眼前的每一片土地都具有独特的亲切感、沧桑感和厚重感。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我虔诚地感受着、触摸着历史的片段,如同穿越了时光的隧道,整个人也变得充满激情与好奇。集聚荒原上劳动人民的智慧、极具神秘色彩、充满血泪的浩大工程坎儿井,就是诸多神秘新奇传说中的一个。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透过车窗,在漫漫戈壁和广阔绿洲之间隆起的无数个土包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们星罗棋布,形如小火山堆,错落有序地延伸至远方。当地的人说,这些土包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倘若是冬天,还能看到一股股热气从排列整齐的锥形土堆中徐徐喷出,看上去如一抹抹淡淡的白纱在大戈壁飘逸,袅袅娜娜,仿佛在梦游仙境。自此,坎儿井的名字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尽管我曾多次查阅文字资料与图片说明,还是没有办法理解坎儿井的智慧神奇所在,心想有机会一定亲眼目睹它的究竟。

  带着对坎儿井的无限憧憬和向往,终于在春末夏初一个晴朗的午后与坎儿井谋面。从哈密开往二堡的维族司机玉素甫,热情地将我们送到了一个位于小村庄里名叫塔库坎儿井的门口。一路上的欣喜冲散了道路曲折带来的颠簸和疲劳。尽管这次见面来得仓促,但内心很激动,仿佛要开始一次盛大的武陵人桃花源之行。

  在茂盛苍翠树林掩映之中的塔库坎儿井显得低调而有内涵,未入其门,先闻其声,清澈的流水从弯曲的沟渠中潺潺流出,像一位老人在缓缓地诉说着坎儿井历史的沧桑、过去的辉煌和现在的欢快。久已不见河流的我,见了流水就倍感亲切,蹲在渠边洗洗脸精神顿觉舒爽无比,好像是坎儿井水还有美容养颜之功效,掬一捧水入口,丝丝冰凉甜意十足,直沁入身体的每一个器官,舒坦惬意。

  沿着沟渠往里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穿着简单而又精神抖擞、挽着裤腿、扛着坎土曼和篮筐工具、挖掘坎儿井的维族劳动人民的塑像,在午后灿烂耀眼的阳光中,在蔚蓝的天空映衬下,他显得那么高大、乐观与向上,深邃智慧的目光之中分明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歌颂的与干旱环境作斗争、充满智慧的西北民众么?

  在塑像旁,是一个硕大的蓄水池,当地居民称作“涝坝”,用以调节四季水量,这也曾经是村里的大水缸。如今全村人都吃上了自来水,“涝坝”仅仅供农业灌溉之用。“涝坝”边上,花草锦簇,树木葱茏,凉风习习,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涝坝”里许多小鱼正在轻盈地游泳,自由自在。在“涝坝”注水口处,尽管注水口不大,但水流湍急,如同小瀑布倾泻而下,在“涝坝”里扬起朵朵白色的水花。

  绕过一棵长势旺盛、有几百年树龄、见证坎儿井历史的老桑树,继续向前走,沟渠在旺盛的草木处蜿蜒,尽管看不到全貌,却能清晰地听到流水的声音。正陷入遐想与陶醉之际,一个拿着葫芦取水、翩翩起舞的维族姑娘塑像出现在眼前,也许这里就是坎儿井的暗渠与明渠交界之处了。

  进入一个洞穴,也是为了让人看得方便看得真切,对坎儿井的暗渠进行了后期加工和维护。坎儿井暗渠上方的四周土层都已拓宽,为了安全考虑还用铁架子进行了加固,规整宽绰如同现代化都市里的地铁通道,暗渠沟边都架上了一层厚厚的玻璃。灯光琉璃之中,坎儿井水在脚下流淌,百多米的长廊行走,让人仿佛间脱离了凡尘迈入了古代。在坎儿井玻璃走廊的尽头,我看到了坎儿井暗渠的真面容,揭开坎儿井那神秘的面纱。暗渠洞口狭窄,仅能一人弯腰进出,土层上有些许的潮湿和凉意,里边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清楚。但正是这暗渠的出水口和地面的明渠连接,才能把几十米深处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来。我只能想象着,眼前的弯曲而又黑黑的通道,在地底下几十米深处一直延伸到天山脚下,如同地下的“长城”。

  坎儿井绝对是一个靠人力世世代代挖掘的庞大工程。遥想那悠远的年代,为了找水,一代又一代的西北劳动人民穿越茫茫戈壁,啃干馕吃硬馍,挖起了坎儿井,他们用坎土曼、凿子等工具工具一点点地在岩石土层上给水开道,一寸一寸向前掘进,那是何等的艰难和缓慢,需要多少人流血流汗啊!很难想象,古代劳动人民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下做出挖掘坎儿井的决定的;也很难想象,在没有现代化设备的情况下,古代劳动人民是怎么完成这浩大的工程的。可以断定,坎儿井不是几个月或几年能完成的,也许都是祖辈开始挖坎儿井,孙子辈、重孙辈才能喝上水。资料上记载,古代劳动人民都是在狭窄的空间里用简单的工具挖掘,靠油灯的微弱亮光,用简单的工具挖掘。我不知道“愚公移山”的传闻是不是真的,但是西北劳动人民挖掘坎儿井的事实就在眼前。千百年来,令人惊奇的这项伟大的工程,就是靠坎土曼、井绳、吊筐和油灯这些最原始的劳动工具挖凿而成!

  登上暗渠上方十几米高的土堆,我真正地感受竖井的魅力,也读懂了竖井的意义。坎儿井的竖井是开挖暗渠时供定位、进入、出土、通风、疏导之用,现在的井口土质硬朗,为了安全,竖井的井口都进行了掩盖,但是井口的标志非常明显。站在坎儿井竖井口的盖子上,向远方看那一个个突起的地方,这些土堆像珍珠串结的项链,闪耀着神秘和青春的活力,印证着吃苦耐劳的各族群众。我想象着如果从高空俯视,在浩瀚的戈壁滩上坎儿井井口连缀的美,但是又很难想象,各个井口下面的暗渠是怎样准确无误的连通起来的,也许这就是古代人运用两点一线“木棍指向定位”、油灯置于挖掘者身后挖掘背影的“油灯定位”的智慧与创新所在之处吧!

  我毫不怀疑坎儿井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也不怀疑新疆坎儿井与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并列,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通俗地讲,作为绿洲文明的象征,坎儿井的奇特之处在于,它是修在地下的庞大的水利工程,它不像长城那样有裸露于外的雄壮外观,就像现代化城市里面的地下横七竖八的管网系统!当长城早已失去其军事价值,大运河不再是经济的大动脉时,坎儿井还在默默地灌溉土地,滋润着绿洲,低调而有内涵。

  新疆的干旱,是众所周知的,天山上有常年化不完的冰雪好像也是一种常识。在久远的年代,人们一旦想要在这里生存下来,就不得不想着如何引来生存之水。水是生命之源,对于处于戈壁荒滩的人们来说,权利的象征也许不是拥有多少财富,不是良田万顷,不是多少头牛羊,而是手中掌握多少坎儿井。坎儿井充分利用天山雪水、地下渗水,将一渠清清的流水,四季不断、昼夜不息地送到干旱的村庄,一路上发出潺潺的响声,像一把热情的热瓦甫乐器在不停地弹奏,用那美妙的琴声让千里荒原变成绿洲,使这片干旱的土地有了飘香的瓜果、碧绿如珍珠般的葡萄、草场上云朵样飘来飘去的牛群羊群,也成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汇之地。

  静静聆听千年的水声,穿越古今,感慨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我也完成了一次不寻常的体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有很多难以想象的传说,但我相信也许在脚下的土层中就有汩汩流淌着的坎儿井井水。(作者系河南省对口支援兵团第十三师援疆干部)

相关专题:援疆干部讲述新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