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干部讲述新疆故事】砥砺在祖国的西北角

2015-08-06 23:24:06 [来源:昆仑网] [作者:刘旸辉] [初审编辑:蒋俊]
字体:【

  新疆,一个美丽迷人的地方,这里山川多娇、雪域妖娆,高原神奇、风光独好。

  新疆,一方故事传奇的热土,这里城乡巨变、民心淳善,风情独特、撩人心弦。

  作为第八批中央和国家机关援疆干部,入疆以来经历的许多故事,给我内心感动、供我精神给养,时刻激励我在这集改革发展主战场、维护稳定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于一身的祖国西北角,砥砺奋进、矢志前行。

叶尔羌河畔幸福的泪水

  叶尔羌河:莎车县喀群乡且克霍伊拉村村民聚在村头河边,谈起叶尔羌河防洪治理工程的开工喜笑颜开。(刘旸辉摄)

  叶尔羌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千百年来奔流不息,滋养着两岸240万各族群众,既是新疆最大的灌区,也是洪灾最多、农民防洪负担最重的流域:每年沿岸用于防洪的供料、投劳折资高达上亿元,但往往大多被冲毁,沿线400多公里的灌区百姓年复一年深受其害。

  2014年10月16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叶尔羌河防洪治理工程在喀什地区莎车县艾尔斯兰巴格乡帕特木卡西村启动。我到现场采访报道。

  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现场宣布“叶尔羌河防洪治理工程开工了!”时,我看到临近四乡八村赶来的各族干部群众欢欣鼓舞、笑逐颜开:年过花甲的老人将牛皮鼓敲得震天响,精神抖擞的小伙子把唢呐吹得声声嘹亮——临时被开辟为仪式现场的叶尔羌河边空地,顿时成为欢乐的海洋。

  53岁的农民阿不来提·热合曼激动得有些难以自抑:他热泪盈眶、髭须抖动,看到自治区领导走过来连忙迎上去双手紧握,同时嘴里不住地念着:“热合麦提(维吾尔语‘感谢’的意思)!热合麦提!”

  他告诉人们,从18岁起,他就和村里人一起与洪水斗争,当年爷爷和父亲抗洪时非常艰苦,用毛驴拉、用人肩扛石头,好几辆毛驴车都用坏了,人也累得筋疲力尽。从1984年至今,家里7台拖拉机因抗洪而报废;由于长期浸水,他两条腿患上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

  “感谢党!感谢政府!今天我就像过古尔邦节一样高兴,如果爷爷、父亲还活着,他们也会像我一样激动得流泪……”阿不来提深情地告诉现场所有人。

  帕特木卡西村党支部书记买买提·恰瓦在代表村民致辞时也是激动不已:“国家要投巨资在几年内修好永久性防洪堤坝,村民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得像过年一样!”现场,许多村民的喜悦和眼泪一起奔涌,他们纷纷举起手机拍下开工场面。

  买买提·恰瓦和几位村民带我来到旧堤坝上,指着一片密密麻麻、歪歪斜斜的三角木桩说:“每年枯水期,村民都会手搬车拉把河底的鹅卵石运到岸上,在汛期来临之前用木头捆扎好三角桩打进岸堤,然后再填放鹅卵石加固。这些都是我们一年年、一块块石头垒起来的。‘帕特木卡西’就是‘没完没了堆石头’的意思……”

  当天,村里的老党员吐尔地·扎克尔还特意刮了胡子,穿上浅灰色的西服。在清晨金色的阳光下,他激情满怀地用维吾尔语朗读起一首自己写的诗:

  “莎车县人多地少/ 洪水时时来侵/ 吃尽贫困苦头/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 扼住洪魔的脖子/ 引领我们走上致富路……”

  一首拙朴的农民诗,预示着叶尔羌河的新生,也缓缓道出240万各族干部群众的心声。

“什么都不说,祖国知道我”


  位于祖国西北角的哈巴河县萨尔布拉克乡科可托海村牧民护边员杜给?特热汗在中哈边境线上巡防护边。(刘旸辉摄)

  第一眼看到杜给·特热汗时,他左侧脸颊上“倒T字形”的冻疮疤痕让我印象深刻:这道疤痕在边境线上特有的柔和阳光下泛出淡金色的光辉,似乎诉说着这位哈萨克族牧民十六年如一日巡防护边的感人故事。

  2014年11月中旬,我在位于祖国最西北角的哈巴河县采访时,当地干部介绍的萨尔布拉克乡科可托海村牧民杜给·特热汗爱国护边的故事让人神往。

  荒漠无垠、崎岖难走。在一个人归马歇、寒意渐浓的傍晚时分,我和杜给·特热汗手持望远镜、身背装备包,踩着松软的沙地巡逻在中哈边境线上。

  “巡逻的时候一般是早上8点钟起床,喂完家里的20头牛和30只羊,匆匆吃点馕饼、喝口奶茶,就要赶去和其他巡边员会合出发了。”45岁的他一边巡逻,一边给我介绍情况。

  2008年冬季的一天,杜给巡边时发现一夜大雪后积雪埋没了边境线铁丝网、覆盖了界碑。他赶紧打电话叫人,大伙儿一口气在茫茫雪原中干了四五个小时才清走积雪。说到这儿,他指了指我们已走到跟前的界碑说:“关键是要把界碑给露出来。”

  2011年5月的一天,杜给巡边时发现一个形迹可疑的“背包客”,随即上前盘查。那人鬼鬼祟祟、支支吾吾,声称“要去乌鲁木齐,但迷了路”。杜给感觉不对劲儿,随即和另一位护边员将其扭送到边防派出所。后来,他们受到有关部门表扬。

  一年冬天风雪特别大,杜给巡边时脸被冻坏。后在县领导关心下去医院看,只拿了些药便又急着回来巡边。在最冷零下50多度的极寒天气下,他的脸上逐渐落下长达十几厘米的冻疤。

  从2009年开始,几乎每一年杜给都被授予“优秀护边员”、“爱国拥军先进个人”、“爱民固边模范户”等光荣称号。据县里干部介绍,16年来杜给共计赶返临界牲畜6000余头(只),向边民宣传法律法规300余次,拦阻临界人员100多人,制止违法采挖药材、拾鹿角等300余人,提供有价值信息20余条……

  杜给有两个女儿,都还在上学。问及对孩子有什么期望,他说:“也没什么太大期望,长大后不管她们做什么,只希望能为国家作点贡献。”

  我问他这么多年护边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憨实地笑了笑,说:“什么都不说,祖国知道我。”

天南海北送国旗中华儿女护边疆

  2014年底,我援疆工作的新疆经济报发起“迎新年送国旗——我们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大型专题活动,联合新疆公安边防总队、新疆青年社会组织促进会等单位,为巡守在边境一线的各族农牧民护边员赠送国旗和其他物资,活动中发生的一些故事让人感动、催人奋进。

  从天南海北寄来的五星红旗送到祖国最西端乌恰县吉根边防派出所各族农牧民护边员手中。(刘旸辉摄)

  活动第一天,乌鲁木齐市86岁的程广银和79岁的常银芝夫妇即致电要赠送10面国旗,后因行动不便委托51岁的女儿程建萍送来国旗。普通的施工人员范吉勇专程带着儿子送来10面国旗和100双棉手套,以在寒冷的冬天向护边员表达敬佩和关心。

  还有一位美丽的人大代表德丽达尔·阿不力米提,一参加完市“两会”就代表全家给护边员送来10面国旗。她告诉我们,这次也是想用行动告诉孩子,爱国爱疆的精神要代代相传,社会才能更加团结和谐,国家才能越来越强大。

  一些在新疆工作和生活的援疆干部也积极参与活动,第八批中央和国家机关援疆干部张超文、李新华、孟未、杨新利等不但自己赠送还推动更多人热情参与。浙江宁波援疆指挥部副指挥长罗邵东更代表34位宁波援疆干部人才,专程到报社赠送36面国旗。


  来自疆内外甚至海内外的五星红旗送到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境线77号中国界碑附近。(刘丈国摄)

  活动在疆外也引发强烈反响。原天安门国旗班班长赵新风寄来66面国旗和66枚国旗胸章,海南省三沙警备区政治部干事侯坤从祖国最南端地级市三沙寄来五星红旗,27岁的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寺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洛桑顿朱也寄来国旗,并表达“你在新疆我在西藏,我们同守祖国边疆”的真挚感情。同时,四川、江苏、云南、广西等10个省份的干部群众也都热情参与。

  一些海外青年也积极响应,在俄罗斯的吾尔坎·木巴热克、在西班牙留学的张倡奇、在日本留学的马致远、在美国留学的张天骐、张文涛等同学,以及在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的一些学生青年都热情参与,“给新疆的护边员赠送国旗”一时成为很多海外留学生的共同行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送国旗”活动又掀起一个高潮:先是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通过新疆经济报向护边员致意,继而海丽曼、麦麦提热伊木·买买提明、热汗古丽·依米尔、那布拉夏·胡加洪和苏力坦·加依纳克等全国代表委员纷纷赠送国旗,并对加强护边员队伍建设贡献思考建议。

  新年伊始,新疆经济报派出6路记者,分别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和阿勒泰地区等地边防一线,把一面面国旗、爱心物资以及参与活动的单位、企业和人士的关心问候,送给一个个优秀护边员。护边员们表示,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国旗是自己一生最珍贵的礼物,也激励着各族中华儿女团结齐心协力,共护大美边疆、同建美好家国。

  “这面国旗我一定会好好珍藏,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再传给我的儿女和孙子,让他们永远珍传下去!”活动中,乌恰县膘尔托阔依边防派出所护边员加尔买买提·阿不都热合曼的这句话,一直印刻在我的脑海中。(作者系新华社援疆干部)

相关专题:援疆干部讲述新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