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众对选举政治的热情日益降温。图为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行色匆匆的人们从欧盟委员会大楼上悬挂的新任欧委会成员宣传海报前走过。
一人一票的普选制度是西方宪政民主的主要形式,然而随着西方国家选举投票率不断下降,西方选举制度受到“政治冷淡症”拷问。特别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一些国家的选民疲于赚钱糊口,对选举政治的热情日益降温。在欧洲,民众甚至对欧盟领导层“大换血”漠不关心。欧洲议会选举的投票率仅为42.5%,创下1979年以来的新低。在经济同样遭遇寒流的日本,选民对政治家的不信任正在加剧。一项调查显示,84%的民众对政治家“不太信任”或“完全不信任”。
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选民用拒绝投票表达自己的不满与失望
近日,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和卡拉布里亚大区举行了地方选举。在这次选举中,最引人注意的并非执政党民主党再度以超过40%的得票率双线告捷,而是这两个大区低得可怜的投票率。就连民主党总书记、意大利总理马泰奥·伦齐也不得不尴尬地承认投票率过低这一事实。据统计,卡拉布里亚大区投票率仅为44.1%,较2010年投票率下降超过15个百分点,而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投票率更是只有37.7%,与2010年相比降幅接近50%。
在2013年2月进行的意大利议会选举中,就有近1/4的选民放弃投票,在当时已引发舆论的广泛讨论。而2013年11月巴斯利卡塔大区地方选举投票率仅为47.6%,皮耶蒙特大区地方选举投票率66.44%。大量选民主动放弃投票资格,成为近年来意大利各种选举中的常态。
在今年欧盟领导层“大换血”的选举中,欧洲民众的投票热情并不高。欧洲议会是欧盟的立法、监督机构,自1979年采取直接选举以来,作为衡量欧盟机构支持率和合法性的重要指标,投票率由62%一路下滑,2009年下跌至43%。今年的投票率仅为42.5%,创下1979年以来的投票率新低。
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在法国2012年的议会选举中,选民投票率下降至55.40%;芬兰在2006年的总统选举中,投票率为74.05%,到了2012年,这一数值下降到了68.86%;2009年,冰岛的议会选举投票率为85.12%,2013年投票率下降了3.68个百分比。就连实施强制性投票措施的希腊,其投票率也在走低,在2009年的议会选举中,投票率为70.92%,而到2012年下降至62.47%。
在日本,十几名日本各大学的政治学教授今年8月向日本学术会议提交了一份名为《各种选举投票率低下对策》的调查报告。报告分析了从1946年至2012年日本众议院25次选举的投票率,指出投票率整体呈下降趋势。1946年战后第一次众议院选举投票率为72.08%,此后历次选举的投票率一直徘徊在70%。1993年日本改革选举制度,实行小选举区和比例代表并行制度后,投票率下降到60%左右。至2012年投票率仅为59.32%,创战后最低。
伴随着对政治的失望和对经济的担忧,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选民用拒绝参加投票表达自己的不满与失望,一些西方国家的普选正在成为少数人的选举。
某个政党、政治家“赢得选举”其实只是赢得少数选民支持
投票率低,反映了选民的投票热情正在下降,民众对一人一票的选举政治不再寄予希望。
在意大利,无论是以民主党为首的中左翼联盟政府,还是以意大利力量党领导的中右翼联盟政府,都未能再次带领意大利经济实现上世纪60年代的“奇迹”,而是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都处于增长停滞的状态。经济停滞不前,但政府腐败和丑闻从未间断,这让选民的希望和信心不断遭受打击,直至所有希望彻底破灭。
在日本,青年人投票意愿低的现象日益严重。2012年,20岁年龄段选民的投票率仅为37.89%,比平均投票率低了20个百分点。尽管有专家呼吁应尝试网络投票、增设投票点、在学校和国民教育中增加有关选举义务的内容,但仍未激发起青年人参与投票的热情。《西日本新闻》一位资深编辑告诉本报记者,这几年日本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矛盾突出,百姓对政府的执政能力非常失望,导致前去投票的人数减少。
日本《各种选举投票率低下对策》调查报告指出,造成投票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选民对政治制度和政党缺乏信任。其中,77.6%的受访民众对官员“不太信任”和“完全不信任”,84%的受访民众对政治家“不太信任”和“完全不信任”。那些合乎程序筛选出来的候选人并非是选民信赖的对象。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持续低迷的经济境况使得民众对欧盟机构及其领导人的工作效率以及执政能力产生诸多不满。挥之不去的低通胀率以及高企的失业率都使民众对欧盟的信心消磨殆尽。越来越多的民众对欧盟是否能够带领欧洲走出经济衰退产生怀疑,对选举更加淡漠。
在投票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日本以及其他西方国家,所谓某个政党、政治家“赢得选举”其实只是赢得少数选民的支持,大多数选民的意愿就因为未投票被“合情合理”地忽略了。
(本报布鲁塞尔、罗马、东京11月27日电)
>> 点评 <<
杨军(武汉大学教授):不投票选民日益增加,显示出“政治冷淡症”在西方社会的蔓延。其实“政治冷淡症”并非新疾,而是顽症。英国的选民投票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80%下降到本世纪初不到60%;在美国,过去26届美国总统选举的选民投票率平均为48%;2008年加拿大联邦选举,选民投票率为59%。自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导致这一病症雪上加霜,以致无论是欧洲还是日本,投票率再创新低。
“政治冷淡症”的根源在于西方选举制度。这一制度虽然在法律上赋予每个公民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但其具体运行规则,却使选举竞争日益市场化、商业化,成为“富人的游戏”。政治家为赢得选票,大夸海口,许下提高福利、减少税收等诺言,执政后不是着眼于长远、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而是热衷于举债保持社会的高福利。政治家们热衷于打口水战,维护本党的利益,却没有长远谋划和战略考虑,无法回应公众的要求。可以说,现行的西方选举制度天生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设计的,那么多数的普通选民就只能选择做“沉默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