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3人获2014诺贝尔化学奖 华裔化学家未有斩获

2014-10-09 08:31:23 [来源:央视] [责编:张云荻]
字体:【

  

  

  左:埃里克·白兹格,美国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带头人。1960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1988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janelia.org)

  中:斯特凡·W·赫尔,德国人,哥廷根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主任,海德堡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部门主任。1962年生于罗马尼亚阿拉德,1990年获得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wikipedia)

  右:W·E·莫尔纳尔,美国人,美国斯坦福大学应用物理系和化学系教授。1953年生于美国加州普利桑屯,1982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wikipedia)

  瑞典皇家科学院8日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德国科学家。

  瑞典皇家科学院今天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埃里克·白兹格(Eric Betzig),德国科学家斯特凡·W·赫尔(Stefan W. Hell),美国科学家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William E. Moerner),以表彰他们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绩。(央视记者张鸥李晶思)

  据新国际:知名数据机构汤森路透曾预测华裔科学家邓青云可能获奖。今年有望获得诺奖的华裔科学家已全部落榜。

  汤森路透在开奖前预测了一票可能获奖的人选,张首晟、杨培东、钱泽南、邓青云4位华裔科学家被点名。其实,如果能获诺奖,对国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利好刺激。没评上,也不必大惊小怪。毕竟,汤森路透只是预测,它和诺贝尔评审压根没有半毛钱关系。

  新闻背景:看到纳米的世界

  (源自果壳网)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光学显微技术无法突破一条极限:它永远不可能获得比所用光的半波长更高的分辨率。然而,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使用荧光分子,巧妙地绕开了这一极限。他们突破性的工作将光学显微技术带到了纳米尺度。

  在纳米显微学(nanoscopy)的领域中,科学家使活细胞中不同分子的运动可视化——他们能够看到脑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是如何形成的,他们能够观察到与帕金森氏症、阿尔兹海默症和亨丁顿舞蹈症相关的蛋白聚集过程,他们也能够在受精卵分裂形成胚胎时追踪不同的蛋白质。

  今天,科学家们竟然能够从最微小的分子细节来研究活细胞,在前人看来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在1873年,显微镜学者恩斯特·阿贝(Ernst Abbe)给传统的光学显微镜分辨率规定了一个物理极限:它不可能突破0.2微米。而埃里克·白兹格(Eric Betzig)、斯特凡·W·赫尔(Stefan W. Hell)和W·E·莫尔纳尔(W. E. Moerner)于2014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正是由于突破了这个极限。由于他们的成就,光学显微镜现在可以进入纳米世界了。

  本次奖项颁给两个不同的研究。其一是斯特凡·W·赫尔在2000年发明的受激发射损耗(STED)显微技术。这项研究使用了两道激光束,一束用来激发荧光分子使其发光,另一束则将大部分发光抵消——除了一块纳米尺度的微小区域。显微镜一纳米一纳米地扫描样本,并产生图像,其分辨率远好于阿贝分辨率的限制。

  

  STED显微镜的原理示意图。图片来源:intechopen.com

  埃里克·白兹格和威廉姆·莫尔纳尔各自独立做出的成就,为第二种方法——单分子荧光显微术打下了基础。这种技术关键是发现可以打开和关闭单个分子的荧光。科学家们对同一区域多次成像,每次只让几个零散的分子发出荧光。通过对这些图像进行叠加,他们得到了一幅纳米级分辨率的超级稠密图像。2006年,埃里克·白兹格首次将这种技术投入了实际运用。

  今天,纳米显微技术已经在全球被广泛使用,并且不断在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