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三湘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改天换地的建设和波澜壮阔的改革,奋斗不止,初心如磐。从1月1日起,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联合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推出《湖湘潮·百年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栏,选取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上的重大节点、重要事件,回顾百年党史波澜壮阔的历程,体现百年党史中的湖湘担当。敬请关注。
北有红旗渠,南有韶山灌区。韶山灌区是我省已建成的受益面积最大的灌区,当年10万建设者参战,不到一年时间便实现开工、通水、发挥效益,在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半个多世纪以来,韶山灌区灌溉着湘潭、长沙和娄底100万亩农田,让贫瘠的湘中大地变成了“大粮仓”。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雷锋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雷锋精神成为中国人的精神丰碑,学雷锋、做好事,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在三线建设的热潮下,一大批军工项目在湖南建成投产,湖南成功跻身军工大省行列。同时,一大批民用和基础工业的兴建,不仅增强了湖南工业的整体实力,也改变了全省工业布局,湘西地区工业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一大批新型工业城市拔地而起。
1961年,刘少奇率中央工作组在湖南开展为期44天的农村调查。这次调查为5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做了准备,为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对推动湖南各项工作的纠“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对韶山的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党支部建设、公共食堂、水稻密植等问题做了详细调查研究,并写下著名诗篇《七律·到韶山》。毛泽东认为纠正“左”的错误刻不容缓,但也不能对问题估计过重。
1956年6月26日至7月6日召开的中共湖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围绕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提出了各项工作的原则和方针。会议的胜利召开和选举产生新的省委,标志着湖南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果,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湖南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湖南“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湖南建立起来。
株洲三三一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M-11型航空发动机,成为新中国航空工业奠基之作,毛泽东在贺信中称赞“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加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同一时期,株洲成为国家在江南新建的唯一的工业城市,许多重点工程项目落户株洲,株洲工业城市建设由此起步。
湖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胜利召开,开启了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新历程。
湖南“一五”计划是三湘儿女建设社会主义新湖南的第一部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既体现了国家的要求,又切合湖南实际,反映了群众的心愿,因而得到全省人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持。到1957年,湖南“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迈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大步。
查看更多 >>
湖南第一移动生活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