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丨多彩亚洲:以文物回溯丝路 多元文化交流共生

2019-05-06 08:48:23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 [初审编辑:曾晓晨]
字体:【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5月将在北京举行。新闻频道推出专栏报道《多彩亚洲》,与您一起聚焦这场人文盛事、文明盛会、文化盛宴。

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从某种意义上讲,读懂了丝绸之路,也就读懂了文化演进的脉络,读懂了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的前世今生。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殊方共享——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带你走进丝路沿线各国对话、交流、相互影响与改变的历史。

展览的主题是“殊方共享”。“殊方”一词源出中国汉朝班固所著《西都赋》,意为远方异域,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有“人作殊方语,莺为旧国声”的诗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的13家国家博物馆,精挑细选了234件(套)历史文物,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个板块,展现了经贸往来、科技交流、宗教信仰传播以及文化艺术相互影响交流的历史样貌。

国家博物馆国际联络部副主任 研究馆员 闫志:来自12个国家的国家级博物馆的文物是188件套,借展的5件长沙窑和越窑的瓷器,这些文物都是从著名的黑石号出水的文物,非常的精彩同时,也配上了40多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文物,共同打造了这样一个展览的规模。

骆驼,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运载牲畜,至唐代更成为域外文明的象征,这件黄釉骆驼俑,出自陕西西安独孤思敬墓,完美地诠释了丝路文明多元文化汇聚的特色。通常人们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始自西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一枚博望侯封泥成为历史的见证物。其实在此之前,中国与欧亚大陆的交流往来就已经开始。展览中出现的叶形矛、铜鼓、突厥铜钱等,透露出往来交流共生的历史信息。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带来了一件图尔宾诺墓葬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前的叶形矛。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出土于青海的3000年前的倒钩矛,两相对比,颇有意趣。

国家博物馆国际联络部副主任 研究馆员 闫志:这个倒钩矛和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个图尔宾诺文化的这种矛,形式非常的相似,而且这个倒钩这个特点也是非常的明显,这就是反映了在早期青铜时代,草原地区和农耕地区的这样的一种交汇、碰撞和相互的影响。

丝路文物精品展 共享文明之光

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藏中国风格的伊朗瓷盘,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唐三彩三足罐、柬埔寨国家博物馆的巨型门楣,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12个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殊方共享丝路文物精品展,跨越千年万里时空,向我们呈现出一幅恢弘的历史文化卷轴。

在展览中,“一带一路”沿线12个国家博物馆藏品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成为一大特色。作为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拉脱维亚可以说是丝绸之路的终点之一,一只来自唐代中国的杯子,是迄今为止拉脱维亚境内发现的唯一一件中国文物。而在塔吉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文物展区,几乎每件展品上都有铭文。这些铭文中出现的文字,有粟特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反映出历史上这一地区各民族融汇共生的面貌。

国家博物馆国际联络部副主任 研究馆员 闫志:本身就是要体现丝绸之路上各个文明,它们在古今各个时期的这种交互和交融,所以很多展品呢我们都是能够从中看到这种文明交汇的成果。

这幅《职贡图》为北宋摹本,记载有30余个边疆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者像,这些往来于丝路上的人们,沟通着各民族各地区的宗教、艺术、科技,并将它们联系到一起。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展品中,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唐三彩三足罐,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突线钮铜铎,柬埔寨前吴哥时代,中国文化元素也随处可见。这件重达两顿的门楣就是出自柬埔寨非常著名的三波波雷古考古学遗址。

国家博物馆国际联络部副主任 研究馆员 闫志:两边是两个摩羯的神兽,中间是一个男性天神,我们知道摩羯这种想象的神兽是来自印度佛教的传统,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一件门楣上面,摩羯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面模仿了中国龙的形象,所以说在这件文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对于柬埔寨,古代文明的一种深刻的影响。

这些精美的文物展示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科技艺术的融合互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诠释了丝路文明多元文化汇聚的特色。

乾隆君臣书画展半数文物首次亮相

展期两个月的“几暇怡情——乾隆朝君臣书画特展”在故宫文华殿拉开帷幕,半数以上文物首次面向中外观众展出。本次展览遴选院藏乾隆朝君臣书画100余件,有90%保留着清宫文物原貌,集中展现了乾隆作为一代君王的摹古之情。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助理馆员 赵梓汝:第一个单元是乾隆宸翰 主要展现的是乾隆的御笔书画 第二单元是宗室书画,第三单元是词臣书画,第四单元是君臣唱和,那么我们这个展览 主要是打破以往的体现乾隆盛世的一个综合展 而主要是以书画为主线

清高宗乾隆帝,自幼接受满、汉、蒙、藏多元文化教育,注重文化修养,对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都很精通。他性尚风雅,对文人士大夫饱含闲情逸致的文翰墨缘颇为推崇,在治国理政之余,即“几暇怡情”,以翰墨为事,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书画作品。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馆员 邢陆楠:他自己本人有很多的书画创作,他在创作的时候也会刻意地临仿很多其他有名的艺术家的作品 比如说我们这次涉及到的赵孟頫的沙渚霜鸳图,就是他根据赵孟頫的这幅作品临摹的作品

《临三希文翰卷》是乾隆帝临摹“三希”之作,在收齐了三位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后,亲自题写“三希堂”匾额,表达了自己对魏晋风度的追慕之情。在书法上以传统的帖学为主导,形成庞大的馆阁书势。朝中宗室、词臣亦辅佐乾隆帝左右,奉敕、应制、唱和进行书画创作。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助理馆员 赵梓汝:三希他在临完之后呢,在乾隆十二年的时候,他又命他身边的词臣梁诗正、嵇璜等人,搜集魏晋以来的这些法书的名迹,把它汇刻成一个丛帖 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三希堂法帖,也可以说是对文化的一个传承。

清乾隆帝对书画的喜好,为宫廷书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绘画方面,他所倡导的“四王”山水画、常州派花鸟画以及人物画都有突出的成就。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 副研究馆员 伏冲:他的这种宗室之间的文人的唱和,其实他和大臣们是一样的,他们都用这种文人之间的,用书画语言,来表达对家族,对国家的一种祝福。

相关专题:亚洲文明对话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