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闹市中的诗意栖居——从北京前门东区看老城保护

2019-04-14 08:29:39 [来源:新华社] [初审编辑:曾晓晨]
字体:【

新华社记者 季小波 张漫子

“曲巷斜街信马,小桥流水谁家”——古人诗词中描述的江南水乡美景,出现在首都北京前门一带的胡同里,无缝嵌入百姓日常生活。

这片北起西打磨厂街、南至茶食街,全长约900米的三里河绿化景观是北京城区近年来重新挖通河道、恢复古都历史风貌的新尝试,都市人渴望的“诗意的栖居”,如今不出家门也能坐享。

让历史说话:

三里水乡穿街巷

三里河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正统年间。三里河所在的前门东区,曾是北京最有代表性的古老街区之一,也曾是商贾大户云集、梨园名角荟萃、各地会馆汇聚之地。

2016年8月,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启动。这条历史悠久的河流依据历史的河道位置走向进行还原。

河道范围内的480户居民告别了破旧的平房;长巷头条等9条胡同先后进行了市政改造、架空线入地和胡同景观提升。经过8个月的整治,京味儿的厚重与水乡的灵秀相得益彰,热闹与安谧呼应得恰到好处,胡同别样的韵味提升了周边居民的幸福感。

让文物说话:

挖掘历史寻“京味儿”

与其他胡同街区的环境整治不同,西打磨厂街在拆违封堵、留白增绿、恢复胡同风貌的同时,还引入文化创意元素,为古老街区开启了新的生活。

经过两年多的整治,曾被占用的临汾会馆原址经过“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的修缮,不仅摆脱了“大杂院”的旧貌,更摆上展品、配上讲解员,以“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的新颜成为展现北京会馆文化的“活化石”。

西打磨厂街在尊重历史、延续文脉的前提下引入国际化元素,包括文化创新、民生服务、科技环保、艺术交流、国际跨界等领域在内的商业、办公功能,让老街区“活”了起来。民国的老旅店变身钱币博物馆、 7处“大师院”在国内外知名建筑设计师手中复活……人们说,今天的北京找回了“京味儿”。

让文化说话:

老城活化焕新生

以民生改善为根本,以街区复兴为目标,以精细化管理为保障,2014年,前门东区责任规划师朱小地参与到草厂片区的街区更新中,重新雕塑胡同之美。

“我们严格保护了传统的城市空间格局,改造中,包括地面的起伏、每个院落的格局、门的朝向、门楼及山墙面貌基本延续了老城的景观。”朱小地说。

胡同里的民生改善与街区复兴没有止于“面子”。走近草厂四条29号院,远远就能看到大门左墙上的电子“刷脸机”,供居住者“刷脸”进门。百余平方米的小院保留了红柱、青砖、灰瓦,散发着浓郁的老北京气息。房屋被改造成了三个单间,加入了现代的宜居元素。

前门东区的沧桑变化,让生在草厂、长在草厂的69岁居民张俊义感慨万千:“如今在沿河边遛弯,我脚步轻快。享受这么好的环境,心里能不高兴?能不痛快?”他的身后,古老胡同的现代生活画卷正徐徐打开。

(据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

相关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蹲点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