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作文题“出走的猴子” 为何小学生写出雷同的“悲惨结局”

2019-01-21 14:55:10 [来源:文汇] [责编:夏博]
字体:【

面对作文题“出走的猴子”,为何小学生写出雷同的“悲惨结局”?教育专家提醒——

培养想象力,把丰富生活还给孩子

小猴子,你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本报记者 张鹏

日前,沪上中小学生期末考试的最后一天,“一只出走的猴子”火了。

闵行区一名四年级小学生的家长透露,孩子此次期末考试作文题目为:“一只长期在动物园里的调皮猴子,经常遭到妈妈的责备和管理员的打骂。为了自由,它悄悄溜出动物园。在外面的它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展开合理想象写一件事。”

在家长们的“民间统计”中,孩子们笔下的小猴子“死亡率奇高”——要么遇到持刀歹徒,要么遇到交通事故,幸存下来的也都是灰头土脸地回到妈妈身边,个个痛哭流涕痛改前非……“老师在阅卷的时候,应该感觉自己在看社会新闻,案件聚焦、庭审纪实、法治在线扑面而来。”一名家长苦笑道。

一次期末作文写作,背后折射出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看似体现安全教育成果,却忽视了真正的生命教育

看到孩子们的作文,家长们心里五味杂陈。有些家长觉得心里踏实,“离家出走者,死!”这等于是从小给孩子种下了一颗安全教育的种子。

一位老师现身说法,她说,作为教师不敢给学生更多选择,为了安全的红线,教育中放弃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担心学生发生踩踏,课间活动仅限本楼层;担心学生运动受伤,体育课取消了跳鞍马和攀爬架;就连开不开空调,都有家长大张旗鼓辩论……“安全和成长、安全和独立、安全和自理,都是悖论,处处都有红线。被看顾太多的孩子,只能变成离开动物园就走向灭亡的猴子。”

孩子们雷同的作文结局,真的反映着学校安全教育的成果吗?

有些家长认为,学校的安全教育应该拿捏好“尺度”,我们在告诉孩子“提防坏人”的时候,更应该让孩子懂得: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上海市园丁奖获得者、有近40年教学经验的张燕对此十分感慨,在她看来,学校强调“安全底线”,却忽视了生命教育。“生命教育除了安全教育之外,还包含对生命的尊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该引导孩子学会生存的本领,开拓视野,接受挑战,有一个充实完满的人生。”

保护作文想象力和踩到考试得分点成为两难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评卷中心组组长周宏认为,这篇作文题目中包含着倾向性的提示词语,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写出了“悲惨的结局”。作文题考验学生的审题能力,这不仅是一种必要的应试能力,也是今后工作中必备的素养。

但是,对于三年级学生就有这样的审题要求,未免有些过高。

“凑巧”的是,这道作文题目,在杨浦区三年级某次单元测试中也曾出现过。在一名民办小学三年级学生笔下,出走的小猴子“皮皮”跑到了森林里,用斧头把树木加工成一条小船,带着食物准备出去闯荡一番。一路上,皮皮还与鲸鱼交上了朋友,完成了一段美妙的旅程……然而,老师对此的评语则是:想象力丰富,但是偏题了,写作文要弘扬主旋律。老师最终判定“不及格”。

“既要保护好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又要引导孩子踩到作文的得分点,其实很难。”家长杜女士说。

沪上某公办小学的一位语文教师坦陈,低年级新版语文教材中没有写作课的安排。“老师布置了作文,指导写作的任务就留给了家长或者课外培训机构。”这位语文教学界的老教师连连摇头说,“不少老师甚至让学生背下几篇全能作文,考试中进行套用。这样的作文教育,能写出有创意的作文吗?”

没有时间积累经历的孩子如何写出真情实感

“不是在上培训班,就是在去上培训班的路上。”杜女士说,现在小学生的课余时间被挤占得所剩无几。

作文的结局,是学生成长背景和教育经历的缩影。若是让80后、90后学生来写这篇作文,猴子的结局多半是丰富多彩的冒险历程。一位90后表示:“我们是在《小花猫历险记》《数码宝贝》《宠物小精灵》《魔神英雄传》等冒险文学熏陶下长大的,所以,更有可能写出一个冒险故事。”

执教过几代人的张燕也看到,网络时代的学生陷于虚拟世界中,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敏感度不高。他们喜欢用一根网线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真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故事却很陌生。

周宏告诉记者,孩子们写作思路同质化,恰恰反映出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失。“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结合。孩子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缺少丰富的经历,自然写不出更多的新意和真情实感。想要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就把丰富的生活还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