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未来的新时代交响——写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收官之际

2018-11-11 09:41:23 [来源:新华网] [初审编辑:刘茜]
字体:【


新华社上海11月10日电 题:共享未来的新时代交响——写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收官之际

新华社评论员

11月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圆满收官。短短6天时间,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共襄盛举,共同奏响“新时代,共享未来”的交响曲。

这是11月9日航拍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11月5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 新华社记者 凡军 摄

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在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部署、亲自设计、亲自推动,彰显了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同各国分享机遇的诚意与担当。开幕式上,习主席就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提出务实举措,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进博会取得巨大成功,收获丰硕成果。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无论是各国政要和企业的热情参与,还是数额可观的交易大单,无不诠释着东方之约的深厚魅力,书写了“广结良缘、满载而归”的精彩故事。

11月10日,进博会上不同国家的参展人员展示用不同语言书写的“明年见”(拼版照片)。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参展商在进博会上收获了不少订单,宣传了自己的产品,结识了很多朋友。他们表示,希望明年再来进博会。 新华社记者 侯东涛 摄

仰观技术之新,俯察品类之众,万商云集的进博会,回应着亿万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穿行在熙熙攘攘的展厅中,人们更能体会到中国发展的潜力之大、需求之巨。从衣食住行到高端装备,从创新产品到服务贸易,旺盛的市场需求背后,是中国消费升级的大势所趋,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预计未来15年,中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当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敞开大门,与世界分享中国机遇,不仅有助于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也将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满满的获得感。

大事难事见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进博会发出了各国开放合作、共同发展的时代强音。面对世界经济深刻调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的复杂形势,中国举办进博会,正是以实际行动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经济全球化提供强劲动力。针对全球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中国秉持包容普惠的一贯信念,真诚邀请各国企业共赴盛会,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东方智慧,“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的扎实行动,让进博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演绎了各国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大合唱。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所说,中国是国际合作、特别是贸易合作的典范,中国搭建了一座“通往未来之桥”。

11月6日,日本那智不二越公司展出的点焊密集协作机器人在进行作业演示。 11月5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 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时代大潮风云际会,历史大势浩荡前行。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唯有把握规律、认清大势,才能穿云破雾、勇立潮头。纵观国际经贸发展史,“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铁律颠扑不破;回望中华民族百年沧桑,开放亦是解码兴衰荣辱的关键钥匙。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拥抱世界,以天下为公的信念深耕合作。举办进博会,既是中国理念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推动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贡献,更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庄严宣示: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

11月7日,参观者在法国欧莱雅展台观看机器人作业演示。 休戚与共的地球村,共享创新成果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意愿和现实选择。透过进博会这个窗口可以看出,从上下游产业衔接到前沿领域合作,从协作共享资源到开放共享智慧,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正在汇聚。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日前,36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集体签约参展2019年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批30个“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台也已陆续开业。合作共赢永不落幕,命运与共的精彩故事还在继续。面向未来,中国将始终与世界同向同行,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不懈奋进,携手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