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市报社领导的成长史:39年前的党报编辑成就了今天的我

2018-08-22 13:29:15 [来源:豫记] [责编:夏博]
字体:【

刘天智 | 文

河南日报开启了我的报刊之路

第一次将文字变成印刷品是在小学三年级蜡纸印刷的校办《写作范文》上;第一次将文章变成铅字是39年前我的中学时代:一篇文章在河南日报上刊登。

自此,我的人生竟和报刊结下不解之缘。

1979年,我在老家温县赵堡上高中。那时生活还不富裕,农村人想看到河南日报那是很难的,我们偌大一个村也就订一份河南日报,只有村长级别的人才能看到。在学校好点,报栏中常能见到。

学生时代,自认为还算得上爱读书读报的人。无论到谁的办公室,先看人家的报纸,看后再诚恳地问能否拿回去再看。

作者参加“太极拳文化传承发展研讨会”。前排左二: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左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左四:原国务院研究室主任王梦奎,左五:焦作市委书记王小平

报刊看得多了,就萌发了投稿的念想,但又觉得那是遥不可及、天真的少年梦。那时报纸种类很少,河南日报的版面更少,平时多的也就8个版。但面对不可能,年少执拗的我,心中却总揣着一个梦想。

高考的恢复使农村的莘莘学子有了通过奋发学习改变命运的机会。

面对高考,农村高中学生的学习特别紧张和艰辛,但在这奋发学习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候,我发现总有一些学生在谈恋爱,老师们也苦口相劝,但却收效甚微。

我也为这些同学着急,于是就写了一篇《青年学生不要过早谈恋爱》的短文,列举弊端种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贴上8分钱邮票,我将稿件悄悄地(怕别人看见笑话)投到了学校门口的邮箱里。

本没抱希望,此后就没有再想起这件事。

作者编的书

大概一个月后的某天,班主任常步振老师兴冲冲地找到我:“天智,你给报社投稿了?”霎时猛惊:“老师,你怎么知道?!”

老师高兴地说:“你的文章发表了。我专门给你找了张河南日报,你保存好。”

稿件见报,我很感意外。看到老师高兴,我更是兴奋难耐,晚自习一结束,我便拿着报纸连夜跑几里地回到家,告诉了父母。

后来,同学们及村里有些人也知道了,见到我时,羡慕夸赞之情溢于言表。我心中自然十分自豪,这更加激发了我写作的积极性,对河南日报更有了一种莫名的感情。

学习之余,天天在报栏里看河南日报,时间长了,无意中竟然记住了许多记者编辑的名字,尽管从未谋面。

以后,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又给河南日报投了几次稿,又连登两次。现在忆起当年情节恍若昨天,依然回味生香。

感恩那些曾经助我成长的编辑们

当年我常在报上看到一些劳模事迹:有的坚守岗位,有病不看,小病捱成大病,最后花国家很多钱,甚至失去生命;有的父母病危,临终前他们都没有到床前尽孝和老人见上最后一面。

如果是工作岗位不可或缺,可以理解,可歌可颂,但许多并非重要岗位,但离无妨,如有的就是清洁工等类工作,完全可以他人代劳,却宁可终生遗憾而不去尽孝。

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作为那个年代的社会风气可以理解,但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人文伦理实有不妥,可敬不可学,更不可推而效之。于是,我就写了一篇评论寄给了河南日报。

要知道,这在30多年前肯定是不合时宜的文章。结果,没想到河南日报摘其要点刊发了,并就此观点开展了全省大讨论。

当看到许多刊在河南日报上批评我的观点的文章时,不知动了哪根筋,我又化名写了篇批评自己观点的文章寄给了河南日报。

此后,由于忙于高考,我再也没有关注过此次大讨论的结果。

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省会一家杂志社做编辑工作。

与新华社老社长穆青合影

大约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在河南省社科院查找资料,看到几十年前的许多报纸,当时突发奇想:当年河南日报就我的观点开展的大讨论最后是咋结束了,我的相反观点(不算恶作剧吧)最后登了没有?

通过回忆终于找到了当年的报纸,然后一天天查看起来,突然眼前一亮:啊,竟然登了!可惜时间久远,我知道无法再留存当年的报纸,就一字一句地把那篇刊发稿抄了下来。

第一次看到多年前发表的文章,我依然兴奋莫名,但已没有当年第一篇稿见报时的那份心神悸动,也许是年过五旬鬓霜心沉的情由,抑或是已做了多年的编辑记者,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过许多文章的缘故吧。

岁月蹉跎白驹过隙,弹指间39年过去。回望半生也小有成就,曾发表数十万字的文章,编发过上千万字稿件,奖项职称皆有所得。

常得人相助,心中感念之人无数,但至今令我最心存感激的仍是当年编发我稿件的河南日报的编辑们。他们和我素昧平生,但并未忽略我那些来自穷乡僻壤的中学生的稿件,是他们将这不成熟的稚嫩的文字潜心修改,搬砌报纸版面……

某种意义上讲,是他们成就了我的今天!

与世界华人协会主席程万琪合影

逝者如斯,世事轮回。多年后,当我成为省会一家都市报的领导,当我也经常出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办公大楼时,时常会萌发一个想法:过去我常常想见到这些编辑,说声感谢。现在,我还能找到当年编发我稿件的编辑吗?

也许他是我现在身边熟悉的同行、朋友,也许他早已退休,也许……即使找到他们,也许他们早已不记得编发过这些稿件,因为他们可能从没想过让作者知道自己,记住自己。

找到他们,也许不大可能,但我心中始终对他们心存感激,总留一份念想,存一份感恩,总有一份永远难以忘却的情结……

本文原载于《大河报》,有修改。

作者简介

刘天智,河南省温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毕业。先后任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商品流通论坛》杂志社副社长、执行主编、河南商报社副社长,1996年10月至1999年2月在河南省信阳县挂职锻炼,先后任信阳县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平桥区委副书记。现任河南商报社正处级纪委书记,高级经济师。在全国公开报刊先后发表文章数十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