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系列述评三:一以贯之,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

2018-04-13 13:53:51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周晓梦] [初审编辑:夏博]
字体:【

一以贯之,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系列述评之三

海南日报记者周晓梦

三十载,“生态”一词贯穿海南故事始终。

回望来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的历程,是对自身独特生态优势、对绿色发展理念、对生态文明思想不断认识、提升和践行的过程。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海南挥起厚重之笔,一步步描绘绿色美丽篇章,让琼岛大地的魅力不断厚积,风景更加绝胜,光彩更加迷人。

运笔出锋,书写生态立省大文章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

海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用心,从建省之初即已开始。

时间回到30年前。1988年4月,随着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海南省环境资源厅宣告成立。

去年年底,曾在原海南省环境资源厅任职、《海南省志·环境保护志》编写者之一郑有轩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记得自己当时振奋的心情:“海南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开启新篇章,我们是环保人,很受鼓舞。”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施行,同年4月2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海南省首次派代表参加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90年2月18日,海南省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第9次会议通过《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为保护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海南,在生态保护之路上敢闯敢试,不断阔步向前。

1998年,海南建省10年后,便以建设全国首个“生态省”的方式,赢得万众瞩目,并开启一路快马加鞭的征程——

1999年2月6日,省人大二届二次会议作出《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1999年3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海南省为我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同年7月,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书写“生态省”大文章,海南运笔出锋的背后,是冷静而深刻的思考。

海南是热带岛屿省份,省情特殊,责任特殊。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这片土地的最大优势,是我们在市场配置资源条件下拥有的最宝贵财富,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最坚实依托。虽然海南的生态优势明显,但是,海南的生态系统是岛屿型生态系统,整体比较脆弱,一旦被破坏,就很难修复,就会对发展产生不良的后果。所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要格外重视。

站在这样的高度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海南需要更具全局性的眼光。

在提出建设“生态省”9年后,省第五次党代会明确实施“生态立省”战略。2009年,伴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启动,我省将以生态优化主导的发展进程,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成为支撑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战略定位之一。

绿水青山,珍藏宝贵记忆。海南,一次次吹响生态新号角,挥洒浓墨重彩的绿色篇章。

2015年2月,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正式挂牌成立。和其他省份不同,我省强调“生态”二字,以单独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厅”凸显我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战略原则。

2016年5月,《海南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印发,按照《细则》,当地党政领导干部出现失责行为、符合追责情形的必将追责,并且是不论调离、提拔、退休与否,都将终身追责。我省将重心从“排放口”转移到“决策”,并重开展“督企”和“督政”,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格局。

2017年4月,省委书记刘赐贵在省第七次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省战略。

……

多年来,海南坚持生态立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推进节能减排、严厉治污、调产业结构等措施,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积蓄巨大能量,把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魅力烙印于时光年轮里,不断指南未来。

牢记嘱托,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过去和未来,在时空的坐标上,交织出一个新的起点。

2013年的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指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他嘱托海南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个表率,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总书记的深情嘱托,给海南的生态保护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从全国大局看,党中央对生态保护越来越重视,建设生态文明的力度越来越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上加上了“美丽”二字,把美丽中国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引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阔步前行。而不久前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中。

这是时代大势所趋、事业发展所需、党心民心所向,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邃思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紧盯不放,抓紧、紧抓。我们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未来竞争制高点中的优势和引擎;才能更清晰地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关联发展模式、生产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意义所在;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的谆谆嘱托。

牢记嘱托,不负使命。

决策层认识到,建设生态海南,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在新文明观指导下的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方式、文化与科技范式等的系统性深刻变革。

2017年4月,省第七次党代会指出,海南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必须坚持生态立省,把海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要从源头上把好生态关,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不久后,省委七届二次全会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系统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源头治理和制度保障,成为指导海南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发展理念、顶层规划、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发展方式、产业布局、政绩考核和生态文明意识培育……30条规范性要求,涉及方方面面,带来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行动。

这是前所未有的力度。

“《决定》还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的主要目标,即:确保海南的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力争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刘赐贵在对《决定》进行说明时这样表示。

省委的《决定》表明,海南要用具体措施,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2013年视察海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用制度性安排巩固生态立省建设成果,促进全省上下转变发展理念、转换发展动力、转型发展方式,推动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确保海南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持续强劲的发展脉搏,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选择中勃勃跳动。海南,牢记嘱托,聆听时代脉动。

绿色发展,释放生态红利

绿色发展理念,需要绿色践行。

我省深化“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陆域、海域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分别占海南岛陆域面积、近岸海域面积的33.5%和35.1%。并开展环境保护部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试点,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立法保护、管理目录、绩效考核、生态补偿和监管平台“4+1”制度创新,连续出台《海南省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开发建设管理目录》等配套管理规定,确保红线管理有法可依。

从2015年开始,海南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行动,提出“三年攻坚、两年巩固,到2020年我省城乡环境建设、自然生态系统恢复、环境质量水平应达到的各项具体量化指标”。

从湖到海,从水到土,从山林到海洋,从城镇到乡村……海南持续开展的各大专项整治行动,将山水林田湖草体系贯通,焕发生命力,激活前进的无限潜能——

近年来,我省空气优良率保持99%以上;森林覆盖率62.1%;全岛海岸带专项整治,查处805宗违法违规问题,收回岸线土地8765亩;单位GDP能耗、工业增加值能耗双下降,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实现省域全覆盖……

一份份颇具分量的成绩单背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长久恒心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有力决心。

去年9月10日,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结束进驻海南的督察工作,其中有一组特别的数据:督察组共交办海南的2300多件群众投诉件中,约有20%来自省外。

“这在其他省份是没有过的。”督察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海南的生态环境不仅本岛百姓关注,全国人民也给予关注。

爱之深,责之切。有鞭策才能更进步,以中央环保督察、国家海洋督察为契机,我省明确要求全面完成问题整改工作,全力解决环保工作认识和推进不够、海域岸线自然生态和风貌破坏明显、部分自然保护区管护不力、环境基础设施滞后等主要问题,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立行立改,举一反三,标本兼治。

“少吃祖宗的老本,不砸子孙的饭碗。”今年1月,在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省长沈晓明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必须以最严谨的规划、最严格的措施、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海南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

生态美,则百姓富。青山绿水间,幸福的钥匙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伴、无间互动中。

在近几年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海口、三亚连续入选中国宜居城市十强。两城入选,让在此生活工作的人颇感自豪,也充分彰显出海南城市环境的独特魅力与澎湃活力。

魅力何在?活力何来?

答案来自于城市治理的理念转变和创新性实践。海南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三亚推进“双修”,从实处着手,进行“大脚革命”,让生态美与人文美相得益彰;海口狠抓“双创”,从细处着手,民众参与城市治理,让城市风貌与人文素养比翼双飞。

环境好,则经济兴。蓝天白云下,我省打通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的转换通道。

“谋事干事要坚守生态底线,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上项目、扩投资;谋事干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让群众和投资者共享良好生态带来的红利,使绿水青山变成百姓的金山银山。”去年7月,在央企助推“美好新海南”建设座谈会暨签约仪式上刘赐贵的一席话,让不少与会者印象深刻。

“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办法,淡化并逐步取消省对市县GDP、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实行差别化的绩效评价考核。探索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中,明确要完善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

2018年起,我省正式实施的新办法,根据《海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省19个市县(区)(含洋浦、暂不含三沙)划分为5大类,分两个平台进行差别化的考核,并取消了除海口、三亚、洋浦、儋州、文昌、琼海、澄迈之外的12个市县GDP、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旨在落实新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彻底扭转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政绩导向,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绿色发展释放生态红利。好山好水,诉说着百姓的幸福生活,也驱动着海南的美好未来。

2017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62.5亿元,五年间迈上两个千亿台阶,是2012年的1.5倍,年均增长8.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179美元,是2012年的1.4倍,年均增长7.2%。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24.9∶28.2∶46.9调至22.0∶22.3∶55.7,第三产业提高8.8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817元、12902元,年均分别增长8.6%、10.5%。海南经济呈现出更绿色、更有活力的新气质。

面向未来,一幅青山绿水、如诗如画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琼岛大地铺展。(本报海口4月3日讯)

相关专题:纪念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