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在丝路》献礼两会:让“一带一路” 可感可触

2018-03-15 19:33:57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杨雯] [初审编辑:蒋俊]
字体:【

这几天,一部纪录片在芒果TV“火”了。

片子里的主人公,离我们很遥远——他们分布在巴基斯坦、尼泊尔、哈萨克斯坦、柬埔寨和埃塞俄比亚5个国家,可是他们又让我们很亲切——都是年轻的中国人,看上去就跟邻家兄弟一样。这些人,有什么不一样?

小人物讲述大题材

在这部名为《我的青春在丝路》的纪录片中,分别记录了种水稻的蔡军、修建引水隧道的胡天然、修建油井的王金磊、修复吴哥古迹茶胶寺的张念、亚吉铁路负责商业谈判的孙钦勇5个年轻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作的故事,这也是献礼2018全国两会的特别节目。

“这组片子的亮点在于呈现了不同国家的风情和不同年轻人的个性。”该纪录片总导演傅卓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关于“一带一路”的纪录片不在少数,可是,《我的青春在丝路》聚焦于丝路上的青年群体,讲述他们的创业经历,用“小人物”讲述“大题材”,让“一带一路”上的故事可感可触。

“在接到献礼全国两会这个题目之后,我们开了整整2个多月的策划会,有的时候甚至从上午9点一直开到晚上10点,一直在聊各种角度,最后就觉得还是这个角度好。”傅卓表示,自己和团队想把这些年轻人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包括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价值观、理想和情怀。

定下方案后,筛选工作却是出乎意料地繁杂。傅卓和她的团队先从“一带一路”涉及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中找出5个地理环境迥异,与中国紧密联系的国家和地区,然后在近50个项目中确认正在进行中的能源、考古、种植、铁路、隧道等不同项目,再在这些项目中找出35岁以下、表达能力强的年轻人。项目和人均在国外,对方白天要工作,有些无网络。他们无数次发函,加微信和QQ,聊天看视频,经过整整2个多月的筛选,才在近80人中敲定了5人。

赤子之心尽展中国形象

观看过节目的人,都对这些年轻人竖起了大拇指:在巴基斯坦,33岁的蔡军和同事们在2年半的时间里,将当地3000多亩水稻的亩产量从每亩500公斤提升到了900公斤,改变了当地农民的耕作方式和耕作理念,也大大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33岁的山东人王金磊在哈萨克斯坦的戈壁滩上,负责370多口油井的维修养护工作,在年最大温差超过90摄氏度,野狼出没的地方,他每天坚持跑上5公里;30岁的张念从2012年起,参与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工作队,在热带雨林里,每天挥汗如雨地干着寂寞的文物修复工作……

“他们足够出来代表中国的形象,通过这些年轻人在海外的生活以及他们跟外国人的交往,充分地体现出中国年轻人的样貌。”傅卓表示,“这5位主人公年龄不一,籍贯不一,个性、工作经历和生活背景都不一样,共同的是他们都特别积极,特别能吃苦,特别有责任感,他们对工作的态度是,必须无比完美地完成。他们每个人其实在国外都是负责很大一个项目,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去解决,没有人帮忙,在国外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坚持下来,我觉得特别不容易。”

其实,5位主人公的工作经历不容易,幕后制作团队此次的拍摄工作也不轻松。据傅卓介绍,由于国情不同,外拍团队也是险象环生:去巴基斯坦的团队成了“战地记者”,“享受”警察持枪护送和宵禁;当地的暴力冲突让远赴埃塞俄比亚拍摄的团队只能住在首都,每天要往返200公里外的采访地;在尼泊尔的团队几乎“与世隔绝”,跟拍运送隧道挖掘机,从晚上10点耗到凌晨4点,才走完最后18公里……

“我们常说,有国才有家,同样的,每个人好,每个家庭好,国家才能更加和谐。”傅卓表示,通过这些“丝路”上的“青春”故事,将个人选择与为国家利益而努力做到了很好的结合。“这些年轻人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而甘愿放弃国内优越的生活,他们有着滚烫的赤子之心,他们不惧怕异国他乡的陌生孤独,他们挥洒智慧和汗水,他们不负青春不负卿。”

相关专题:《我的青春在丝路》——芒果TV·华声在线联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