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行医不辍 中医薪火相传

2017-09-06 17:27:50 [来源:经济网] [作者:黄斌 邹忠平] [责编:金灵]
字体:【

经济网讯 广东惠州惠城区老中医谭晚成行医50年余年,他将行医当成一种社会责任,是当地最熟悉的老中医,并开设中医诊所“南山堂”,四代中医相传,为惠州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loading...

据了解,谭晚成的外祖父裘觐颜传承师祖,生于光绪元年(1874)一富裕之家,幼年勤奋好学,品学兼优,是清末的秀才。本应以仕途求谋,由于当时朝政腐败,便毅然弃儒习医,诊所设在府城打石街裘屋(今平湖门的左侧)。执业中医一生,崇尚张仲景的《伤寒论》及陈秀園的医学思想,对陈氏的《医学三字经》熟读能背,并运用自如。他擅长治疗咳嗽病,以《医学三字经》之定理,认识到“肺如钟、撞之鸣”的道理。就是说人之所以咳嗽就如钟被撞击一样,受到外因(风、寒、暑、湿、燥、火)或内因(如气机受阻、土不生金、肝气郁结)等原因的撞击,产生鸣音,为之咳嗽。据了解,当地政府一名领导少时有一次咳嗽,半年不愈,后经裘老诊断,确诊为风寒患肺,经一周中药调息治疗而愈。对脾胃的认识裘老亦有独特之见:胃主纳、脾主运化是相互关系的,正因为脾能运,胃才能纳;反之,由于胃能纳,脾才能化生精微营养人体,关键就在于运化。裘老治脾胃病善用平胃散、陈夏六君子汤,疗效甚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裘觐颜已名誉东江,家虽富裕,但生活俭朴,与劳苦大众心心相连,毫无学术权威架子。经常身穿旧布衣,手撑蓝布伞,以步代轿,为病人出诊。他向往着“芒鞋踏破山山月,竹杖迁移处处家”的道家生活。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提倡医学昌明,振兴国医。三十年代初,裘老自耗巨资创办了惠州第一所中医育才学校,命名为“惠阳国医养成所”,学生来自惠州各县区等地,裘觐颜任所长及主教,为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经常带领学生到仁慈善社或中医诊所实习。裘老治学严谨、诲而不倦,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中医人才。1938年10月,惠州受日寇践踏,该校无法继办,该校学生分赴各地工作,后来成为东江一带的中医骨干,在50年代初,他被广东省卫生厅评为省名老中医。

二代谭雪若是一代裘觐颜的中医继承人,生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8月)。谭老为人善良,勤奋好学,于而立之年跟随裘老习医四年,后在裘老的认可下挂牌诊病。于1934年起,先后在水东街、水门大街、中山南、中山北路等地开设中医诊所,为当地群众治病。

据谭卓超介绍,谭雪若在裘老的医德医术影响下,对张仲景的《伤寒论》、《黄帝内经》深有体会,认为《内经》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伤寒论》是中医辩证论治的准则。学好这二门学科,才能深造中医的其它学科。熟读仲景全书,掌握医法,运用典方,在临床中融汇贯通,视病情之变化加减运用,每获奇效。他也崇尚陈秀園的中医学术,并有所发展。很重视“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类生长在大自然之中,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广东地处东南,气候潮湿,海产丰盛,在这里生活的人必定喜食海鲜,所以生活在这里的人心定湿热内生,多发湿温病。风热病、风湿病、喘咳病、谭老对这些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loading...

一,胃肠湿热病的治疗。治疗胃肠湿热的办法可视其不同的症状分别采用健脾燥湿、清热除湿,增液下行,以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常用的方剂是积实导滞丸、葛根芩连汤、增液承气汤等。

二,胃痛症的的治疗。胃痛可分寒热虚实四大类。热胃用寒药,常用香连丸合金铃子散;寒胃用热药,常用理中汤;虚症又分气虚与血虚,气虚补气,喜用补中益气汤,血虚补血,喜用四物汤;实症分为热积、虫积、瘀积、气积,热积喜用调胃承气汤,虫积喜用乌梅丸,瘀积喜用失笑散,气积喜用四逆散。病之寒热虚实,亦会挟杂而来,必须明察病因之分寸,再论施药之重轻,方能奏效。

三,对血症的治疗,血症的经验是:①上血宜下,例如出鼻血、吐血、呕血等症状均属上血,应用清血、凉血之剂加入大黄下泻,屡奏奇效。②下血宜升,例如便血、尿血(无痛)、妇人月经崩漏等症属下血,宜用补血益气为基本方药。③新血宜清,认为偶然出血,多是热血妄行,宜用清血之剂。④久血宜温。认为经常出血者,多是脾虚及气血两虚,宜用温补之剂。但有形之血难生,无形之血易补。大量出血的病人,必须在补血药中重用参芪补气,以补气生血,加血余灰止血甚好。

1958年,谭雪若加入惠州医院任中医师,他以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积极工作。由于医术精良,态度友善,深得惠州人民欢迎,日诊百人,声誉东江。为惠州人民健康作出了贡献,还留下一点医学遗产。60年代,在惠州医院任职时培养了一批中医学徒,后来成为惠州地区的中医骨干。谭雪若对祖国医学十分热爱,对中医有着承前启后、后继有人的心愿,很早就在自己相片背面写下遗嘱:“我的子孙后代,必须重视国医,可以利己济世,谭家后有传人。”谭老于1981年离开了我们,终年81岁。他的仁心仁术,医德医风,至今惠州人尚在颂扬。

三代谭晚成是谭雪若的继承人,今已年过古稀,他生长在中医之家,自幼受祖辈中医学术熏陶,小小年纪已爱上中医这块国宝。六十年代初随父习医,并书写了“自强不息”四个大字,悬挂在大厅,作为他的人生信条。靠着“自强不息”信念,经三年自习并随父临床实践,并对外祖父的学术特点、中医古典名著及中医各家学说认真研究探讨,使他的中医理论及临床治症打下深厚基础。于1964年冬、1978年秋及1987年秋,均以优异成绩分别考取了中医士、中医师、中医主治医师。在学习期间,他已敏锐地认识到中医的发展方向必定是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七十年代三进西医病房工作,向西医学习,探索中西结合的新路子,寻求新的突破。

善于总结经验的谭晚成,他以独特疗效得到惠州人的信赖,成为当时惠州中医年青一代的佼佼者,结合临床实践中体会到:

一,大胆治疗是医生取胜的要诀。对于一些重症顽症,一旦诊断明确,必须投以重剂方能奏效。例如:原惠阳地区医药公司张某母亲,1971年患舌根痛症,日夜剧痛,食睡困难,在某医院专科治疗3个月,疑是舌癌,要转广州诊治,在转院前,请谭晚成医生治疗。经查后舌根痛的原因是肾阴虚于下,心火焚于上所致,即用三甲复脉汤后补肾阴,并服安宫牛黄丸重泻心火,用药后3天痛减,再续3周治疗便完全康复,该患者一直活到82岁未见复发,这是重剂制服病魔之一例。

二,诊治病人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特别是遇上久治不愈的病人,更须打破别人或自己的原来诊断治疗方案,重新独立思考,辩证论治,这样才能避免犯错。例如1975年夏,原紫金县蓝塘公社书记廖某,在中山医学院作过腭裂修补术,术后患了脑缺氧病,经常头晕目眩,突然仆跌地上,不能正常工作与生活,曾经市多位老中医诊治无效。托熟人介绍,由谭晚成诊治,经查病情纪录,综合分析不能治愈的原因:病是肾阳虚,错诊为肾阴虚,治疗中均投六味地黄汤、大补阴丸之类的补阴药,因而屡治无效。谭医生重新作出肾阳虚的诊断,以温补肾阳剂治疗,诊治3天见效,经过3个月治疗,顽病痊愈。

谭晚成医师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胃肠病、心脑血管病、腰椎病变及妇科月经不调、不孕等症,均作了较长时间的探讨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近两三年谭老中医又对某些医疗领域有所突破:研订出痹症一、二、三、四方对脊椎病的治疗,运用中医辩症诊治方法,对此病分为热重、寒重、湿重、肝肾两虚型的不同治疗,为几百例的患者解决了痛苦。

谭晚成医生不仅医术精湛,诊治灵活,科学性强,还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受到惠州人民的称赞。他写的医学论文有《用补法治疗虚性血尿3例报告》、《麻杏石汤在临床运用的新体会》、《中医攻下法在“肠伤寒病”的临床运用探讨》等,并获得1983~1986年中华医学会惠州分会一至三等奖,载入《惠州市卫生志》。1985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惠州分会副理事长。

loading...

四代谭卓超医师是谭晚成的儿子1992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毕业回惠后先后在惠城区红会医院及惠城区桥西卫生服务中心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善于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 对病人进行综合检查和分析,并运用中西医之长给病人有效治疗,展现出辨证准、用药精、收效快的特点;不断深入研究其父亲的学术特色及从书本上和杂志上吸取国内一些名师高徒的好经验、新思维、实效验方,运用到自己的临床实践中;中医诊疗方面有稳、准、狠的特点,二十年的中医事业中取得良好的业绩,深受患者的好评。

谭氏中医之家,四代世医之学不断创新、挖掘发展,代代薪火相传。(黄斌 邹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