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动理论创新,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2017-06-06 10:46:43 [来源:中国日报网] [作者:王瑛] [初审编辑:刘艺]
字体:【

伟大时代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升华。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百年大计,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出发,一以贯之地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9月7日,他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明确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习总书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立足中国实际对生产力理论作出的重大创新性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认为只有人和生产工具两个因素构成社会生产力,并把生产力理解为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然而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未把自然生态环境排除在社会生产力的组成要素之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用“劳动的各种社会生产力”、“劳动的一切社会生产力”、“劳动的自然生产力”等概念阐明生产力的丰富内涵,使我们认识到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而2013年5月,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所说的一句话,更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他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就是说,尽管生产力的本质特征是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完整的生产力不仅包含着社会经济生产力,也包含着自然界的自然生态生产力,是人的社会经济生产力和自然界的自然生态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整体。这句话既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也表明了生态环境本身具有生产力的属性,堪称一次伟大的理论创新。

众所周知,自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也日益彰显。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受到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逻辑的支配,人们错误地采取了征服自然、蔑视自然的姿态,在大规模开发、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忽略了对生态生产力的呵护,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马克思对此曾深刻地指出,城市和农村分离,对地力的掠夺性剥削和滥用,造成人和土地的物质代谢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缝”。

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人则是生产力的主体。但只有生态环境良好,人才会感觉幸福,工作才有效率,社会才会和谐,也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反之如果生态环境被破坏了,即使获得了所谓的GDP增长,也是在透支自然成本的基础上获得的,是不可取的,终究还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去修复、填补“生态赤字”的窟窿。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最大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我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与制约因素。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这一观点,正视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文明发展之路。必须认真学习和践行习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坚持生态集体主义价值理念,确立生态思维方式,调动全社会力量,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建设生态文明,圆梦美丽中国。

(作者系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哲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 王瑛)

相关专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