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三甲医院人满为患 二级医院产床闲置

2017-01-16 16:11:45 [来源:长沙晚报] [责编:金灵]
字体:【

大型医院一床难求 二级医院产床闲置

长沙将通过引导分级就诊和加强产儿科人才培养等措施方便孕产妇就医

长沙晚报记者 彭放 唐江澎

“现在孕妇、孩子都金贵,生孩子都想去大医院。”受“全面二孩”政策影响,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长沙各大医院的产科呈现井喷趋势。

长沙市近5年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孕产妇正逐年往三甲医院集中:2011年,市内部分大型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3家医院、省人民医院、省市妇幼保健院和长沙市中心医院)分娩量占全市分娩量的49.6%,2013年占到了58.7%,2016年更是增至77.4%。从产科床位上看,很多三甲医院的产科床位使用率超过120%,2016年湘雅二医院产科加床率更是达到64.24%。

“产科医护人员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会增加执业风险,加床太多带来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多家三甲医院产科医生对此表示深深的担忧。

冷热不均

三甲医院人满为患,二级医院产床闲置

与三甲医院产科人满为患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很多二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产科却是另一幅景象。

昨日,记者在距离省人民医院不到800米的省财贸医院看到,妇产科门诊的就诊人员寥寥无几,妇产科床位大量闲置。“我们是一家有着66年历史的二级医院,妇产科26张床位,现在只住了4个人,其中3名是孕产妇,最多的时候也就十几个病号。”该院妇产科主任陈怡说。

“目前我们医院产科每月分娩量还可以增加约100位产妇。”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护士长符艳艳介绍。记者调查发现,在很多基层医疗机构,甚至出现了分娩量逐年下降的情况。长沙县8家有助产资质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4年的分娩总量分别是:1769个、1130个、771个、355个,正逐年大幅递减。

“产科床位紧张的情况,集中在大医院,特别是省会长沙。”省卫生计生委妇幼健康处负责人表示,“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后,首先带来的是体制内的生育需求相对集中释放,大多集中在城区,孕产妇倾向于到大型公立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造成了一些大医院分娩量猛增的现象。

走访调查

高龄产妇占比大风险高,加剧大医院压力

“大医院挤是挤,但医疗技术放得心。”市民岳先生的话,代表了很多准爸爸准妈妈的心声。

多位受访的大医院妇产科医生认为,三甲医院应该主要负责高危人群,基层则负责筛查和非高危孕妇的分娩工作。但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不只是长沙各地的产妇,连省内其他地方的产妇也涌向省会大医院,加剧了长沙大医院的压力。

记者发现,很多“二孩”准妈妈是35岁以上的高龄产妇,生育风险高,也让她们纷纷涌向大医院,寻找优质的医疗资源。2016年在省妇幼保健院生产的二孩妈妈中,高龄产妇占到70%左右。市卫计委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16年前三季度,长沙新增高危孕妇37960人,其中重点高危孕妇8632人,同比增加43.33%。

其实,现在很多二级医院与省级三甲医院建立了转诊绿色通道。“几个医生护士服务一名孕产妇,更加细心周到。对于无并发症、合并症的普通孕妇,选择我们医院或许比挤进爆棚的大医院更好。”陈怡表示,省财贸医院已和省妇幼保健院等多家省级三甲医院建立转诊绿色通道,一旦遇到高危孕产妇会及时转诊、追踪随访,确保孕产妇的安全。即使是作为三甲医院的省第二人民医院和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除了逐步提升自身产科医护团队的水平外,他们也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多家大医院建立了转诊绿色通道。

多措应对

加强孕妇早期建册筛查,引导分级就诊

“长沙虽然孕妇数明显增多,但目前总床位是够用的。”市卫计委妇幼健康服务处处长王伏秋介绍,长沙开展助产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现有产床3187张,按国家卫生计生委每千分娩量需产科床位17张的要求,长沙每年可分娩15.8万新生儿。2016年长沙市医疗保健机构总分娩量,是11.6万新生儿。

另据了解,2017年上半年,长沙县将新添一座妇幼保健院,规划床位500张。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分三期建设,预计一期工程于2018年投入使用。长沙市妇女儿童医院计划2017年建成运营,计划编制床位1000张。

王伏秋表示,为落实“全面二孩”政策,解决大医院产科一床难求的现状,长沙将加强孕妇早期建册筛查工作,及时筛查出重点管理孕产妇,实行专案管理。引导孕产妇分级就诊,合理选择助产机构。要求医疗机构科学安排孕产妇建档,预留出部分危重抢救床位,应对服务资源紧张状况、保障孕产妇的床位和母婴安全。他还透露,市卫生计生委网站即将开通专栏,每天公布全市产科床位使用情况,方便孕妇合理选择住院分娩。建立优质医疗机构与普通医疗机构产科床位资源共享、技术合作协作机制,畅通急救绿色通道。

“当前最紧缺的其实是产科、儿科医生护士和助产士专业人才,没有三五年培养不出来。”王伏秋表示,长沙将切实加强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疗机构的建设和技术支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