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社区家庭医生"唠家常"就把病看了

2016-08-05 10:34:4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诗颖 夏盛] [责编:金灵]
字体:【

7月20日,长沙西子花苑小区,家庭医生肖君夫正为居民服务。图/记者金林


记者 王诗颖 夏盛 实习生 韩月长沙报道

8月3日,是肖君夫的“家庭医生”日。早上8点,他穿着绿色“制服”,带着装有医药工具的红色袋子来到西子花苑小区,对新签约的家庭进行信息登记评估。

去年4月,长沙高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办了湖南首个“家庭医生社区工作室”,定期派驻全科医学团队上门进行健康指导。肖君夫是其中一名家庭医生,负责1000户家庭。作为一名“明星医生”,他有着大批爹爹娭毑粉丝。

与医院成熟的“流水线”就诊模式不同的是,肖君夫这一年多来的工作更像一种“实验”:“唠家常”的看病模式,医患间的人情味……在社区,家庭医生改变的,不仅仅是部分居民的就医习惯。

争取信任

我的健康信息,为什么要透露给你

每周,肖君夫要抽出三天时间去到自己负责的小区坐诊,给有需要的居民看病。

剪刀、镊子、血压器、听诊器、降压药,是肖君夫红色袋子里的标配。天一热,他还会带上驱蚊香包送给就诊的老人。

8月3日,肖君夫带上红袋子去新签约的家庭进行评估,他还装进了数份家庭医生契约式服务协议。根据协议,社区居民除享受医生的上门服务外,社区医院还将免费建立家庭及个人健康档案,全程监护居民身体健康状况;同时提供免费挂号、检查等。肖君夫和他的同事们,重点关注的是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亚健康状态的高危人群。

8点多,肖君夫到了杨阿姨家。“平时饮食喜欢吃辣还是清淡点?每天都散步不?有没有高血压?”一边问,他一边将对方的回答仔细录入。

尽管是第一次见到这位40岁的家庭医生,但杨阿姨早前就听说过他的名字,“大家都推荐我签约,说小区的家庭医生很不错。”

这一天的工作,肖君夫进行得非常顺利,一个上午,他走访了6户家庭。可在一年前刚开始做“家庭医生”时,居民并没有那么配合。信任,是肖君夫作为家庭医生面临的第一道坎。

在对签约居民进行评估时,需要了解居民详细生活状况建立家庭档案,包括婚姻、职业、饮食、运动习惯等,但有些居民不愿透露这些信息。

肖君夫耐心劝说,“我们绝对不会泄露你们的信息,都是有专门保存的。”也有怎么劝说也没用的,肖君夫就在之后对方来社区看病时,和他聊天,“有时在小区里遇到了就打个招呼,问问身体怎么样。”聊着聊着,信任慢慢建立,他再慢慢补充对方的健康信息。

改变习惯

从医院到社区,部分居民先找家庭医生

下午,肖君夫前往杨仕远老人家中为他量血压。老人在门口迎接,桌上放着已泡好的热茶。

杨爹的老伴蒋娭毑也是肖君夫的“粉丝”,“你人又好,技术又好,应该去大医院做教授。”一句话说得肖君夫有些不好意思。

蒋娭毑说,老两口是在搬到高桥社区之后才有了在社区看医生的习惯,“没搬来之前,有什么不舒服,宁愿去老家乡下看赤脚医生,也不去大医院和社区。”但自从有了“家庭医生”后,除了大病,蒋娭毑和老伴都只在社区看病,就算要去医院,两老也会先给肖君夫打电话问问情况。蒋娭毑说,因为老伴有高血压,肖君夫经常会打电话来提醒老伴按时吃药,有时他在别人家看完病后经过自家楼栋,还会上来打个招呼。

因为长期在病人家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穿梭,肖君夫被晒得皮肤黝黑,在蒋娭毑眼里,“就像以前我们村的赤脚医生。”

“老人家都是很简单的,你对他们好,他们自然更加信任你。”肖君夫说。

在他负责的西子花苑小区,有不少居民一有病痛就会跑去医院。但现在,肖君夫发现,一些老人跑医院跑得少了,他们在遇到一些小问题时,都习惯先去社区医院看看,或者打电话给肖君夫和他的同事们先咨询一下。

肖君夫的手机里,存着200多个病人的电话。经常晚上10点多,他还会接到居民打来的电话,多是一些头痛头晕等小问题,性格温和的肖君夫很少感到烦躁,“在我们看来是小的事情,对于老人家来说,可能真的比较着急。”

不过,肖君夫也清楚,家庭医生要改变大部分人的就医习惯并不容易。尽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模式逐渐和医院相似,但和医院比,医生技术和社区设备都需要逐步加强。全科医生缺乏也是个现实问题,目前,高桥街道社区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共由9名全科医生负责,仅肖君夫一人,就要负责1000户家庭的健康咨询。

医患关系

“唠家常”模式看病,医患纠纷很难有

负责1000户家庭的健康咨询,肖君夫也时常有些忙不过来。

肖君夫说,现在自己一天最多能接到十几通居民打来的电话。因为此前对这些居民的病情进行过存档,他们打来电话,他已经能预判电话对面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比如这个老人有高血压,就要将老人的症状及对应治疗计划好。”

一个周末,肖君夫在家中休息,突然接到电话:小区一位老人突发眩晕症。“眩晕症严重可能致命。”肖君夫立即赶去老人家为他救治。等处理完,他才想起,这个周末本来答应要好好陪陪自己8岁的孩子的。

时间花得更多,肖君夫反而做出了兴趣,“这不只是个工作,而是与我的生活连在了一起。”

肖君夫曾是一名外科医生,为做好“家庭医生”,他去长沙市八医院进行了一年的全科医生培训,他的医术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很多人专门找肖医生看病,没找到他,也要下次再来。”肖君夫的搭档护士李凰说。

肖君夫说,做家庭医生,给居民看病都是“唠家常”的模式,气氛没有那么紧张,容易拉近距离,“而且来社区看病的居民,一般病情都不会特别严重,这里不会有医患纠纷。”

在一定程度上,“免费”也拉近了医患的距离,“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经费主要由医保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拨款支出,居民签约后可享受免费的诊疗服务。

“态度积极也很重要。”肖君夫说,在医院是等病人上门,但做家庭医生要定期上门或电话问候,“我们对别人好,别人自然以善意相待。”

“比起医院,我更留恋社区的人情味”

肖君夫十分享受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他甚至觉得,大学同学中有些“名利双收”的知名医生,也没自己的工作幸福。

肖君夫是衡阳人,湖南中医药大学毕业,毕业后在黄兴医院做外科医生。在医院时,除病情外,肖君夫和患者没有过多的交流,当时在他心中,“医生”就是一份工作。

2013年,高桥街道开始筹划创办家庭医生社区工作室,肖军夫离开了原本工作了13年的医院,来到高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了和医院时完全不同的工作状态。

作为社区的“明星医生”,向他抛出“橄榄枝”的医院也不在少数,“之前有一家私立医院请我过去,底薪1万元以上。”肖君夫拒绝了邀请,“比起医院,我更留恋社区的人情味。”

肖君夫说,他已不习惯医院的“流水化”工作,同为医务工作者的老婆常开玩笑说自己是被她养着的,但在工作上,却无条件支持着自己。

家庭医生的工作,肖君夫说自己会坚持下去,“在社区医院做一名家庭医生,说起来可能无名无利,但却更有做医生的成就感,钱不是最重要的,想赚钱当初就不会做医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