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开福区瞄准基层医改难题发力:家门口放心看病

2016-08-05 10:30:14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金灵]
字体:【

家庭医生走进居民家、“名医工作室”进社区、“绿色通道”快速转诊……长沙市开福区瞄准基层医改难题全面发力——

家门口放心看病

记者 唐婷 通讯员 张娜

【百姓点题】

潘文智:长沙市开福区洪山街道居民

我今年63岁,得糖尿病好多年了,一发病就得上医院。现在去大医院真难呐,等挂号、等床位、等检查……每次都折腾得够呛。说实话,我这是慢性病,要是有个家庭医生,平时能经常来瞧瞧,病情严重了还能帮忙联系去大医院,那就好了。

【改革攻坚】

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畅通双向转诊通道……近年来,长沙市开福区瞄准基层医改中的关键难题全面发力,走稳走实分级诊疗第一步,有力缓解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困境。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今年初,潘文智老人如愿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洪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余虹。

7月上旬,老人不慎摔倒造成耻骨粉碎性骨折,给余医生打电话,不到半小时余医生就把他接到了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治疗。出院时,潘爹爹拉着余医生的手,竖起了大拇指。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基层至关重要。开福区副区长何惠风在调研中发现,居民就医流向是个“倒金字塔”:一点小病就跑大医院,社区医院门可罗雀,而大医院人满为患。如何把病人吸引到社区医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为突破口。

潘文智向记者展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一共3大项24小项服务内容,包括每年一次免费体检、每季度至少一次上门随访,免费康复指导,免费上门送药,在签约医生处可享受优先预约等多项优惠……“一个电话,医生就上门了,好着嘞。”

开福区卫计局局长陈殷介绍,家庭医生主要签约对象是老人、孕产妇、残疾人和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在她看来,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打通了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可望带动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医疗资源重置和合理利用等系列医改问题破题。

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绝非一纸简单协议,背后考量的是基层实打实的医疗服务能力,“没有两把刷子,签了约老百姓也不买账”。

在开福区,强基层不是一句空话。近年来,开福区下大力气建成15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形成居民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下更大的力气培养医疗人才,120个全科医生团队活跃在基层一线,中高级职称和本科学历医务人员占比达30%,有效满足居民群众对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开福区的探索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今年6月,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计委等7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在医改综合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前,全区已有1100多户家庭与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到年底签约家庭可望达到2万户,覆盖全区15%的人口和30%的重点人群。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

每到周四,东风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格外热闹。这一天,是长沙市一医院的专家教授来中心“名医工作室”坐诊的日子。

开福区利用辖区内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资源丰富的优势,与长沙市一医院、省中医附二等上级医院签约,在社区设立“名医工作室”“名中医工作室”,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一线。名医们既为社区居民看病,也为基层医务人员传授医疗技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使“专家下社区”变为“社区有专家”。

小病在社区,得了大病也不担心,可以通过社区“绿色通道”直达上级医院。开福区与多家医院组建起医疗联合体,既把专家请下来教本事,也把基层医务人员送上去学本领,同时畅通双向转诊通道,使“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一步步落到实处。

东风路街道居民陈科就是医联体的受惠者。他因脑梗塞在社区首诊后迅速被送往长沙市一医院住院,病情稳定后又转回社区进行康复训练。东风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迪民告诉记者,只要纳入医联体,上级医院就会预留一定数量的门诊专家号和病床,用于上转患者需要。

何惠风介绍,今年,开福区又提出了“打造健康开福、建设医疗卫生现代化强区”目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将投入11.6亿元在提升基层能力、推进公共卫生、优化人才队伍、互通医疗资源、推进健康老龄化、卫生信息惠民等六大领域全面发力,推动基层医改走向深入。今年上半年,开福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人次、住院人数分别同比增长10.27%、14.2%,门诊次均费用下降2.73%。

“当社区医院做好社区医院该做的事,大医院做好大医院该做的事,各归其位、各行其责,医疗‘倒金字塔’就能逐步归位成‘金字塔’,让老百姓看病不再难、不再贵。”何惠风说。

【改革心声】

沈裕谋:开福区区委书记

民之所向,政之所为。看病方便不方便、医疗费用贵不贵,牵动着每个老百姓的心,映射着一个地方发展有没有温度和情怀。深化医改是场硬仗,唯有咬定青山不放松,面向基层、服务百姓,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才能真正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