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
在全球有色金属行业的挑战中,湖南有色行业正在砥砺前行。
“十二五”期间,湖南有色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利润年均分别增长1.42%、10.93%、9.96%、5.75%、1.55%,增幅高于全国、快于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
5年间,湖南有色行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化两型”、“三量齐升”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促和谐。
有色工业在全省工业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显现。2015年全省有色规模以上企业共完成十种有色金属产量267.5万吨,主营业务收入3827亿元,工业增加值962亿元,利润82.33亿元,利税193.85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均列全国有色行业前六名。工业增加值达到9.6%的高速增长,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技改投入5年增七成,有色产品“含金量”更高
粗加工多、深加工少,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低,曾经是湖南作为有色大省面临的尴尬现实。
如今,这一格局正在悄然改变。
产品结构:精深加工率由2010年的36%,提高到2015年的45%。“十二五”期间,全省有色规模企业深加工增加值增幅明显快于采选业和冶炼业,一批重点企业改变了生产低端初级产品的状况。产品精深加工率由2010年的36%提高到2015年的45%。铝箔及大型工业铝型材、优质钛锭板棒带管材等高精尖产品实物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金天钛业的钛及钛合金材料综合加工能力跃居全国前三,为国产飞机发动机和起落架提供关键材料。
技术结构:技改投入2015年比2010年增长72.4%。“十二五”期间,全省有色行业以技术改造为重点的投资累计达1940亿元。其中,2015年完成技改投入424亿元,比2010年增长72.4%。
“多流态梯级强化浮选”、“底吹+侧吹铅冶炼”、“超大型充填工业泵”等一大批先进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得到推广应用,行业技术结构明显改善。如金旺铋业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富氧双侧吹熔炼炉新工艺和装备,解决了含铋复杂材料连续处理的冶炼难题。中南大学研发的白钨矿硫酸浸出技术,被认为是世界钨冶炼的革命性技术;株硬发明的网状结构硬质合金生产技术,提高了我国硬质合金生产工艺水平。
企业结构:行业前10家企业产业集中度达48%。产业集约化发展加快,行业前10家企业的产业集中度提高到48%。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增加到36家。其中,大型央企中,五矿有色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继续引领行业发展;民营企业中,晟通集团已成为我国三大具备完整铝产业链的企业之一、全国唯一能够规模生产航天军工所需“低硅低铁”电解铝企业、高精铝箔加工行业规模世界第一的企业、全国建筑行业铝模板最大企业,全国三家生产轻量化全铝商用车企业之一。
部分重点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品种档次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金龙铜业成为“精炼铜国家标准”、“防火电缆国家标准”、“湖南省循环经济标准”制定单位。
人才结构:创新型人才与高技能型人才群星闪耀。湖南有色行业人才辈出,群星闪耀。来自长沙矿冶研究院、湖南有色研究院、中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全行业在持续引进中高级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同时,进一步加大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2013年,中南大学这一全国有色金属研究实力最强的大学,入选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达到6700余名,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在省内众多职院后来居上。
科技进步成效显著——
5年获各类奖项近200项,在有色产业舞台上大放异彩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湖南有色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在“十二五”期间,相关技术装备的研发、推广和产业化不断加快,在全国乃至全球有色产业大舞台上大放异彩。
自主开发的地下立体分区大规模采矿技术,强磁分离、黑白钨分别浮选、柱式浮选等冶炼技术等得到推广使用。引进或自主开发的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一步炼铅(SKS法)、海绵钛大型还蒸炉等技术实现了产业化。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优化节能、有色冶炼含砷固废治理与清洁利用等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我省技术装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锑、铋冶炼产能占90%,大型预焙槽电解铝产能占100%,先进水平的铅、锌冶炼产能分别占60%和85%。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铜、铝加工生产线相继投入使用。
“十二五”期间,我省有色金属行业科技获奖等次和比例在全国名列前茅。共获各类奖项216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
企业科研平台和创新能力建设亮点纷呈。近年来,新增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
如中南大学拥有难冶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长沙矿山研究院、株硬钻石刀具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闪星锑业、晟通科技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宝山矿业、稀土院、劳保院设立了院士工作站……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节能减排进展顺利——
“十二五”综合能耗同比下降近17%,助力有色工业提质增效
有色工业要提质增效,淘汰落后产能是关键。
“十二五”期间,全省有色行业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累计淘汰落后冶炼产能40万吨,其中,铜2万吨、电解铝1万吨、铅12万吨、锌20万吨和锑5万吨。
“十二五”期间,我省有色金属工业综合能源消耗为2080.65万吨标煤,同比下降16.85%。其中,铜、铅、锌冶炼综合能耗明显下降,分别为251.83千克标煤/吨、430.11千克标煤/吨和 896.59千克标煤/吨,比2010年分别下降30.1%、5.2%和5.3%;电解铝综合交流电耗为13596千瓦时/吨,比2010年下降383千瓦时/吨。
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2015年较2010年均消减10%以上;砷、镉排放量均消减25%。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利用率、共伴生有价金属回收率、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率、有色金属废弃物回收率分别达到65%、70%、80%和90%。
如株冶集团采用KIVCET直接炼铅技术处理锌浸出液,既治理环境,又节能降耗,产出的净化水达到生产用水质量标准,并且全部替代生产新水回用;水口山锌系统节能降耗精耕细作,每年节约用电逾300千瓦时,节约资金200万元以上,实现低碳、优质、高产目标;闪星锑业建成砷碱渣综合回收利用生产线,综合回收利用其中的锑、砷、碱,消除环境风险。
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再生有色金属产值达1326亿元,有色产业“绿色崛起”
在资源、环境、市场的制约下,有色工业迫切需要绿色化。5年来,我省有色行业化压力为动力,在循环经济的道路上加快“绿色崛起”。
有色循环再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省有色工业新的增长极。2015年,我省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26万吨,实现产值1326亿元。其中,再生铜46万吨、再生铝48万吨、再生铅锌32万吨,“十二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21.5%、43.3%和94.8%。
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尾矿综合回收钨、铋、钼等有价资源进入产业化,城市矿产资源再生铜铝、铅锌冶炼渣料及冶炼多金属废渣等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取得初步成果,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率、有色金属废弃物回收率分别达到80%和90%。如金旺铋业从废渣中回收铋,加工成的超细氧化铋占全球市场40%份额,出口多个国家。“中国银都”永兴“无中生有”,利用废渣、废液提炼出大量白银,占到全国总产量1/3强。
回收网点不断增多。据统计,全省现有有色金属回收公司236家、经营户3500余户,收购网点5000多个,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回收网络。
目前,湖南已有岳阳汨罗、郴州永兴、株洲清水塘等6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1个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点,17家重点企业、7个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初步形成了以“长株潭”为核心的有色循环再生产业圈,以及永兴和汨罗南北两大再生资源工业基地。其中,永兴县被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以有色金属“三废”资源循环利用为实验主题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