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湘岳:发掘三湘大地上的闪光点

2016-02-29 08:49:04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记者 李国斌] [责编:戴瑶霖]
字体:【

    

    新春之际,因病去世的湖南省发改委副主任左亭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率先报道这一典型人物的,是光明日报社记者唐湘岳。

    这是唐湘岳记者生涯中的又一力作。30多年来,他先后发现推出上百个典型人物,7次获得中国新闻奖。近几年,他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待在基层,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去发掘三湘大地上的闪光点。

    前不久,他辞去光明日报驻湖南记者站站长的职务,专心做记者、写新闻。■记者 李国斌

    “讲述正能量故事,影响读者,影响社会”

    2015年11月18日,左亭去世的第二天,湖南省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告诉唐湘岳:“一个好干部去世了。”

    在省发改委,唐湘岳了解到,所有人,从领导到打字员,没有一个不说左亭好的,所有人都要去参加左亭的告别仪式。“这真的很难得!”唐湘岳说,左亭现象与当今的仇官现象是个反差。当时他就决定,好好了解一下左亭这个好官。

    随着采访的深入,感动也随之而来。“一是他的工作状态——负责打扫卫生的物业服务人员赵清告诉我,她每天7时40分来打扫卫生,可是永远比左亭来晚一步。二是他的幸福观——‘吃碗辣椒炒肉就是幸福’……”

    什么才是重大典型?唐湘岳的标准是两条:一、一般人不愿做或者难以做到的事,他做了,做到了;二、很多人都在做且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他坚持不做。

    2月17日,光明日报一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奔驰的“火车头”》,湖南日报在次日全文转载。左亭的事迹迅速引起众人共鸣。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分别对“三严三实”好干部左亭的先进事迹作出批示,称赞左亭同志是真正的时代先锋、楷模,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他学习。

    唐湘岳说:“采写这些典型人物,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每一篇稿子都凝聚着我的同事、我的学生、通讯员和编辑部集体的智慧和汗水,我们采写这些重大典型的初衷,也不是为了完成工作量或参与评奖,而是讲述正能量故事,影响读者,影响社会。”

    “我喜欢去基层,去记者去得少的地方”

    与唐湘岳共事近30年的现任光明日报驻湖南记者站站长龙军评价唐湘岳:“他唯一的爱好就是新闻事业,长期与采访对象打成一片。”近几年,唐湘岳一半以上的时间待在基层。他写的上百个典型人物,都是从基层挖掘出来的。采访宜章县乡村小学校长李黎明,他在宜章待了3个月,写出通讯《李黎明:丰碑树立在人民心上》以及20余篇后续报道,后来这篇通讯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记者大都集中在城市活动。“我喜欢去基层,去记者去得少的地方,甚至是从来没有记者去过的地方,所以经常能碰到好题材。”唐湘岳说。

    在宜章县采访李黎明的事迹时,听人说起有个老人叫刘真茂,一个人守护山林近30年了。他决定到大山里一探究竟。翻越4座大山,趟过3条溪流,终于找到了一栋石块垒砌的房屋,这就是刘真茂的义务护林哨。

    采访、酝酿、修改、再补充资料……几易其稿后,2012年2月23日,光明日报一版以整版篇幅刊发了《新时代的“活雷锋”》,刘真茂30年如一日在大山中坚守的故事,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记者对自己要求越严格,读者就越舒畅”

    从1982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唐湘岳一直喜欢写人物报道。在他看来,他采写的典型人物报道能打响,一是采访到位,不急于求成,经常花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去采访;二是注重表现手法,精心构思,不是随意堆砌事迹。

    《新时代的“活雷锋”》一稿,长达1.1万字,因为故事丰富,语言精炼,文采斐然,一口气就能轻松读完。

    写这类稿子,唐湘岳有一个“检验方法”。每次写出来后,他都要发给他的父亲、学生和通讯员,看他们能不能一口气读完,会不会感动流泪。如果五个人里有两三个人说读不下去,就要重写,直到他们说好。

    他写“葡萄教授”石雪晖的稿子,第一稿写了1万字,发给别人看后,反馈说有些平淡、不感动。于是推倒重来,数易其稿还是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最后他决定写短一点,3000字的稿子出来后,都说好。这篇稿子后来获得中国新闻奖。

    在他心中,做一个好记者:一是有好思想,必须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不迎合读者,而是引导读者;二是有好本领,包括采访的本领、写作的基本功。

    有的记者舍不得花时间费力气去采访,而唐湘岳却认为,深入采访总会有回报。采访湖北武汉的曲艺艺术家夏雨田,他在45天里采访了100多人,还研究了夏雨田300万字的作品。后来,光明日报发了3个头版头条。因为采访扎实,内容丰富,他还写成10万字的报告文学《永不谢幕的笑声》出版,这本书获得了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

    父亲眼中的唐湘岳

    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唐湘岳83岁的父亲唐大柏,曾是湖南日报的摄影记者。

    老人家至今保存着一张黑白照片。一个幼童,身着短袖衫,头戴太阳帽,肩挎莱卡相机。“这孩子就是湘岳,当时才3岁,照片的标题就叫《小记者》。”唐大柏说。

    “从小我就希望他能成为一个为老百姓说话的记者。”父亲对唐湘岳采取了“定向培养”模式,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他要求唐湘岳每天坚持写日记。当他写到100篇的时候,就帮他在日记本的页面上划版、编辑,配花边、插图,成为“日记报”。10余年里,一共写了3000多篇,奠定了唐湘岳扎实的文字功底。

    1982年,唐湘岳进入湖南日报工作,父子成为同事。一天全家人一起吃饭,突然外面浓烟滚滚,父子俩四目相对心领神会,丢下饭碗就往现场赶,一个采访,一个拍照,一篇《军民齐心协力灭火灾》的报道获得了当年湖南省好新闻一等奖。

    1987年,唐湘岳调入光明日报驻湖南记者站。不久后,唐大柏从湖南日报退休,不过他并没有闲下来。无论是“举报人的命运”、“解救小人质”、“1998年抗洪救灾”、“2008年抗冰救灾”,还是典型人物报道,如刘先和、李春华、胡卫民、刘朝华、石雪晖、李黎明、刘真茂、何遥、沈昌健……都有父子俩一起采访的身影。在唐湘岳获得的7次中国新闻奖中,唐大柏有6次参与了采访、摄影。

    唐大柏说,跟着儿子去采访,一方面是给儿子提供照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儿子的人身安全。他回忆,1994年父子俩一起去解救小人质李振,与绑架者谈判,所有的行动都受到监视,连出外上厕所都有人跟着,随时都有危险。

    知子莫若父。在唐大柏眼中,儿子唐湘岳从小做事就很认真,采访也是如此,参加集体采访常常是最后一个才离开。

    “湘岳是一个正直的人,也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党性强。采访典型人物,湘岳从来没有私心。如果他发现有人宣传目的不纯,想通过报道获得利益,那他就会放弃报道。”唐大柏说。而对于那些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先进人物,唐湘岳既通过手中的笔弘扬正能量,同时关注他们的命运,帮他们解决困难。采访“活雷锋”刘真茂后,唐湘岳就向宜章县建议,解决他在大山上的生活困难,保护他的人身安全,宜章县后来给刘真茂安装了太阳能,给他配备了助手。

    ■记者 李国斌

    手记

    “四力”彰显记者作为

    发现左亭,最先报道这一时代楷模的,为什么是唐湘岳?

    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称得上“四力”的记者。不仅左亭,在唐湘岳3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发现推出了上百个典型人物。湘岳身材不显,平时语调不高,衣着也很朴素,看起来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记者。可就是这样一个很实在很平常的记者,却凭借勤快的脚力、敏锐的眼力、善思的脑力、独具的笔力,在三湘四水发现了一个个闪光的人物。

    唐湘岳的成功给新闻同行启迪深刻。要做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好记者,必须要具备“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有脚力,才能走基层、接地气、与人民打成一片;有眼力,才能在世态万象中捕捉新闻,发现闪光的人和事;有脑力,才能思辨敏捷,不仅讲好故事,还要给人思想;有笔力,才能水到渠成、下笔如有神、文采飞扬。

    人们评价一个有作为的记者,常常说是“走出来的”,很少讲是“写出来的”。可见“四力”之中,“脚力”为首,尤为重要。1935年,新闻前辈范长江作为《大公报》旅行记者,跋山涉水,徒步长征路,真实地还原当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情况,写出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名篇《中国的西北角》。唐湘岳的人物典型报道,如大山守护神刘真茂、瑶山好书记何明林、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葡萄教授石雪晖,也都是靠双脚走出来的。

    双脚走四方,两眼观天下,脑中有所思,挥笔力千钧。做到了“四力”记者,一定是一个成功的好记者。■金中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