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老师”献身 为医生成长铺路

2016-02-19 09:05:33 [来源:三湘都市报] [责编:戴瑶霖]
字体:【
    

    本报2月18日讯  16年前的捐躯承诺,醴陵老人杨翠英始终坚守,在弥留之际,仍嘱咐家人在其死后将遗体捐到医学院,引来全省主流媒体的关注。(详见本报2月16日A07版)老人用行动表达了大爱和诚信,可同样也反映出遗体捐献的不易。今天,记者从湘雅医学院了解到,这些志愿捐躯者被医学生敬称为“大体老师”,正是他们的献身,才开启了医生成长的道路,为今后避免手术失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医学生】

    课前默哀1分钟

    “从数理化一下转变到人体解剖,内心一时真的难以接受。”小璐是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专业大三女学生,升大二的第一堂课就是解剖学。

    为了让学生适应,老师会先给她们放相关视频,当看到台湾医学生双手合十或抱拳,向“大体老师”祈祷时,那份虔诚让她和同学们肃然起敬。同样,在实际解剖遗体前,小璐和同学们会自觉地默哀致敬1分钟,“因为知道‘大体老师’的珍贵和不易,我们上课都不敢马虎的。”

    小璐说,生物书上的人体结构图和实际人体是不一样的,为了让人一看就懂,很多部位是特别标示的,可实际操作中,有些部位就很浅显,需要重新去理解,“要是没有‘大体老师’的指导,真的不敢想象,以后给活人动手术会是多么的恐怖。”

    【医学老师】

    常有家属阻扰捐献

    “6到8名学生共同解剖一具遗体,多数还得由老师来演示,学生的实操状况很不理想。”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遗体捐献中心主任杜亚政说,国外医学界曾有统计,一名医学生成长为医生,需要独自解剖至少10具遗体,但目前在国内是很难实现的。

    “人体的结构非常复杂,特别是神经系统,若是稍微动错了一刀,很可能就是致命的。”杜亚政说,从2012年开始,每年学院接收到的遗体数平均为23例,虽比以往情况要好,但对于5年医学生来说,实操的机会相当有限。若按6至8名医学生解剖一具遗体的标准,每年学院预计需要70到80具遗体,这其中还不包括作为科研的。

    杜亚政坦言,曾经多次接到志愿者的来电,可终因家人的反对,只得放弃。杜亚政说,他的手机常常处于24小时开机状态,哪怕凌晨接到志愿者的来电,都会根据家属要求及时组织工作人员去接收捐献者遗体。

    【医生】

    请慎重选择外科领域专业

    江凤林是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老年心脏科副教授,从事心血管病临床工作20多年。在他看来,“大体老师”是值得尊敬的,非常了不起。

    “我们那个时候学医,‘大体老师’很稀缺,基本通过老师的演示操作来学习,也非常珍惜实操的机会。”江凤林说,这个基础课程为他以后给人看病帮了不少忙,比如正常人的器官是什么样子,他心中自然有个谱,看到病人的异常后,能及时做出诊断。

    对于出现的不少医患纠纷,江凤林强烈感受到解剖学对医生成长的意义。“我很负责任地奉劝医学生,如果这堂课都没有过关,请慎重选择外科领域专业!”

    【省红十字会】

    愿大众有更多利他主义

    湖南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任何一平介绍,目前,中南大学医学院和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对遗体捐献的需求非常大,该中心也于2015年12月成立了专门的志愿者团队,在社会募集死后遗体捐献者,以便及时向有需要的单位送去。

    “我们有志愿者团队去向诸如脑死亡病人的家属做工作,成功的仅有10%到30%。”何一平说,从2010年3月至今,器官、遗体捐赠数量在增加,可付出的劳动却是成倍的,尤其是偏远地区,开明度比较低,难度也相当大。同样是学医出身的她,衷心希望社会大众能有更多利他主义思想。

    互动

    如果您愿意为医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愿意死后捐献遗体或器官来造福他人,可以与当地红十字会联系或拨打湖南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捐献办公室电话:0731—82584949。■记者 杨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