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雅安8月4日讯(记者 周鸿 岳东 张骥)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地处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全市幅员面积1.53万平方公里,辖2区6县,总人口157万,素有“川西咽喉”、“藏区门户”、“民族走廊”之称。雅安历史悠久,地处藏、羌、彝少数民族的交汇地,是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重要要冲,民族文化精彩纷呈,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夺目。
8月4日,参加“聚焦四川非遗”网络媒体四川采风行活动的全国50多家网络媒体的编辑、记者走进雅安市,进行了为期一天的采访。四川新闻网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雅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雅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四川省文化厅的指导下,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为雅安市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的规划、普查、研究、传承、保护、利用和队伍建设、宣传交流,以及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提供了必要保障,雅安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不菲的成绩,被评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全力构建非遗保护体系
据雅安市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局介绍,2011年雅安市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是全省市州第一个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单位。目前全市8个县区已有7个县区成立了县级非遗保护中心,形成了全市非遗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更好的平台与基础,从资金和人员上得到了保障。
期间,还开展了项目普查、名录建立、传承人认定命名等工作。积极指导县级相关部门做好非遗保护日常工作,通过聘请专家评审、政府召开部门联席会专题审议、政府常务会议审定等形式,市、县(区)两级分别审议、认定、公布了市级非遗保护名录和县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传承保护机制初步建立。
截止目前,雅安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省级非遗项目19个、市级非遗项目30个、县(区)级非遗项目83个,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1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8个、县(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73人。
促进非遗保护和传承
为了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现整体性、系统性、规范性保护,雅安市紧紧抓住灾后文化恢复重建的历史机遇,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雅安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各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雅安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馆2015年已经免费对外开放,目前宝兴、芦山、汉源、石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馆正在建设布展中,预计2016年完成。
荥经砂器烧制技艺传习所、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传习所、中国藏茶博物馆、天全县牛儿灯传习所、环山鸡节传习所、芦山县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中心、荥经竹号传习馆、宝兴硗碛多声部民歌传习所等相继成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和成果展示的主要阵地,促进非遗保护和传承。
同时,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建立非遗展示宣传窗口,雅安市文化馆建立非遗展馆,市博物馆建立茶马古道展馆,市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有非遗专栏。下一步将利用市电视台新媒体建立非遗网页,并注重非遗项目所在文化空间进行整体保护。石棉县环山鸡节作为省级非遗项目,与之相关的文化空间蟹螺堡子、猛种堡子、木耳堡子、俄足堡子传统村落内的民居和古建筑进行整体保护。
转化升级成产业支撑
四川新闻网记者了解到,雅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比较良好,大多数已经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成为雅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通过10个文化产业灾后重建,将大大地促进非遗项目的开发和利用,其品牌效应得以突显,文化产业也得以提升集聚发展。同时,发挥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示范基地、非遗传习所的作用,建设一批集保护、传承、展示、体验、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性基地,将其作为景点打造,直接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促进藏羌彝文化走廊经济带建设。
为非遗保护酿造良好氛围,雅安市还鼓励、支持、组织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参加文化部、省文化厅组织各类展示活动,在展示传统技艺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提高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随着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茶事活动、文化博览活动的不断推进,传承主体积极性得以发挥,社会各界对南路边茶、名山蒙山茶和蒙顶山茶技(茶艺)、荥经砂器、宝兴原生态歌舞、芦山八月彩楼会(芦山花灯舞蹈)、环山鸡节、天全牛儿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接下来,雅安市首先将加大宣传力度,特别加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普及保护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保护氛围;其次是鼓励个人、家庭、群体传承,鼓励学校教育传承;还将按照《南路边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总体规划》要求,科学推进南路边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进程;并在扎实推进南路边茶、荥经砂器生产性保护同时,带动更多的雅安非遗项目探索生产性保护的道路,通过生产性保护得到更好的传承,在市场中走出活态保护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