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河川剧艺术
泸州川剧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地方川剧,以高腔艺术独树一帜而闻名的川剧艺术流派,又因川剧的流派分类,都以“河”为代称,于是形成了特有的“泸州河”。“泸州河”川剧孕育于元代杂剧,形成于明末清初,正式成班于清雍正二年。2007年,泸州河川剧被四川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泸州河川剧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泸州河川剧曾为川剧界创造了五个第一,即:第一个创办戏班、第一个开办川剧科班培训、第一个最长时间的科社、第一个使用女子帮腔、第一个川剧流派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川剧中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一个流派。
泸州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长江横贯,四水合流,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市场繁荣,历来为川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泸州河川剧最早可上溯到汉代巫师们的唱唱跳跳,唐代以后“信者众多”,巫师开始装扮百神,其表演接近戏剧。再后来由于春节娱乐活动的兴盛,逐渐形成“古蔺花灯”、“合江下河灯”,“扭扭灯”、“车车灯”等独特的地方小剧种并演进为泸州川剧的雏形。“泸州河”是川剧的前身,十分珍贵。从川剧的唱腔流派讲,可以分为高腔、昆腔、胡琴、弹戏、灯调等五种。泸州川剧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川剧,以高腔艺术独树一帜,形成了特有的“泸州河”。